首页 > > 2290

開封城 城摞城

2015-10-26
来源:香港商报

   開封城 城摞城

  新鄭門遺址揭東京城神秘面紗

  「開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幾座城。」開封,作為六朝都會,是中國古今疊壓城址中最有代表性的城址,自下而上分別埋藏著戰國魏大梁城、唐汴州城、五代及宋東京城、金代開封城、明代開封城及清代開封城,這些古城址核心區不變、中軸線沒有位移,城市框架基本一致,共同構成了開封獨特的城摞城歷史地理奇觀。
  新鄭門 奇特的城摞城景觀
  據介紹,河南省開封市宋東京城新鄭門遺址發掘工作於2012年啟動,考古發掘選址在主城門門洞位置,分兩期進行。截至目前,項目一期發掘工作已經完畢,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二期發掘工作也正在啟動中。
  北宋東京城在隋唐汴州城和后周東京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外城、內城、皇城三重城牆層層相套。外城上共有城門12座,其中東西南北各有一座正門,新鄭門是東京城外城西牆偏南的一座正門,是中國古代都城上的第一批甕城。該門后周名為「迎秋門」,北宋更名為「順天門」,是皇帝每年宴請進士和賞金明爭標的御道,又因其向西直通鄭州,且內城相應處已有一座鄭門,故稱為「新鄭門」。雖然其位置不為正中,但在政治意義上,卻是西城最重要的部分,每年清明時節,皇帝必出新鄭門,到門外路南的瓊林苑踏青,到路北的金明池觀賞水上爭標等演出。其遺址位於現今開封市市區的漢興路以北、夷山大街以西區域。
  宋東京城新鄭門遺址的發掘,讓沉睡於地下上千年的北宋東京城新鄭門景觀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讓現代人最真切、最直觀地感受到了宋城獨有的城摞城文化現象和開封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工作人員介紹,選擇新鄭門遺址作為考古發掘對象,主要因該區域城牆保存較好,埋藏較淺,且遺址規模宏大。城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60米,城門寬約30米,夯土牆體寬約20米,為現今在外城諸城門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城門,其之上還疊壓著明清時期城門,形成了奇特的「城摞城」文化景觀。
  修建講究 道路堅實
  像開封古城這樣疊壓的層次之多、規模之大,在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絕無僅有。六座地下城不僅立體地展現了開封自建城后2000多年來的古代城市變遷,更鐫刻著開封曾經的輝煌、悲壯與失落。
  這一切,只因為開封頭頂「懸」著一條飄忽不定的黃河。戰亂與河水泥沙一次次將這些輝煌一時的名城掩埋,人們又一次次在原址上重建家園,掩埋在泥沙深處的座座古城,就「疊羅漢」般疊加起來。
  據介紹,目前的遺址挖掘,從地表上已顯示出7個地層,其中有淤沙層,還有自然的活化層,為我們直觀地顯示了一個開封的情況。新鄭門是一個甕城。當敵人在攻城時,首先要進攻第一道城門,第一道城門一旦被攻破以后,還有第二道城門,且旁門有一圈城牆,敵人從第一道城門到達中間時就形成了一個四面受敵的情況,因此會陷入一個「甕中捉鱉」的境地,這外圍的一圈就叫甕城,而正中則為主城牆。
  據考古資料顯示,新鄭門盡管在北宋末年廢棄,但通過新鄭門的道路一直在使用,直到清代道光年間,因毀於洪水才被廢棄。城門荒廢了,城牆基本上已經埋在了地下,但是此處作為一個道路仍一直在使用。考古發掘,清朝和宋朝的道路是在同一位置。
  「所以,開封不光是城摞城,還是路摞路,城門摞城門。」從遺址上亦可發現,當時的道路修建甚為講究,道路運輸量大,道路旁邊還有排水溝。遺址的剖面分層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朝早期、明朝、元朝和宋朝幾個朝代的路面情況。據介紹,宋朝建都100多年,在這期間道路不斷修補,再加高,但其路面全部用黃土鋪成,夯得非常堅實,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三層路面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依然保存得非常結實,用今天的鐵鎬往下砸的話,只能砸一個小坑。」
  遺存眾多 展現百姓豐富生活
  據介紹,新鄭門遺址一期考古發掘揭取較深處距地表約8米,目前已發現并清理了宋、金、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大量遺存,明清時代的民居院落、黃河淤積層、元代房屋院牆、金代建築基槽和宋代城牆遺址等。遺址現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院落的圍牆、院子中的碎磚、做加工糧食的石臼、殘破的水缸,還有保持得非常完整的田地和水井等遺蹟。據悉,在水井里,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好幾十件保存得較為完整的生活用品,如瓷器、酒壺、煙袋鍋等。
  在發現的眾多遺物中,娛樂類文物極為豐富。其中包括種類齊全的玩具擺件、品種豐富的圍棋子、形式多樣的象棋子、數量眾多的骰子、別具特色的陶模陶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瓷哨、休閒逸趣的鳥具,還有古代喜聞樂見的捶丸、彈丸等,可見當年百姓文化娛樂生活的豐富多彩。
[责任编辑:周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