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7

互聯網電視是否會重蹈手機的覆轍?

2015-11-04
来源:网易科技

  文/Alter

  互聯網這只手到底還是沒有放過電視產業,自小米和樂視在2013年短兵相接之後,互聯網電視的戰火徹底燃燒了起來。與之同時,互聯網電視爭奪的熱點也開始從內容變成價格。

  不久前,小米發布了新一代的分體式電視,樂視也緊跟著發布了120寸的巨屏電視,有著阿裏和創維背景的酷開則拋出了“藝術格調精品”的概念。從表面上看,互聯網完全激活了沉寂的電視產業,而最終是否會重演智能手機的悲劇呢?

  90分和95分的博弈

  互聯網電視廠商接連不斷的動作,傳遞出的三個明顯信號:互聯網模式讓電視的價格進一步壓縮;內容成了電視體驗優劣的瓶頸;互聯網電視廠商做出了極大地創新。對於價格和內容在此暫且不說,畢竟這是互聯網電視與生俱來的兩個“優勢”,但對於創新一詞我們該有著怎樣的理解。

  從最新發布的產品來看,雷軍在發布會上稱分體式的小米電視3解決了很多用戶痛點,也降低了用戶以後的更新換代產品。酷開也在發布會上抖出了“滑軌屏幕”、“智能鏡子”、“觸控電視”等賣點,當然還有以“創新”和“生態”為口號的樂視。誠然,很多互聯網電視產品已經稱得上優秀,特別是在硬件結構、UI和新的交互方式上較傳統電視廠商有著很大的進步。可不得不承認的是,互聯網電視在短時間內做出了90分的成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用戶的需求,何況還有內容作為幌子,但從90分跨越到95分卻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或許一些廠商從未想過去邁這個坎。

  而95分所需要的恰是底層技術的創新和硬件和體驗的磨合。舉個例子來說,國內絕大多數的智能電視選用了三星、LG、夏普等日韓廠商的面板,可從CRT到液晶再到OLED,國內在屏幕上的技術積累幾乎為零。互聯網電視加速了屏幕分辨率從1080P過渡到2K再到4K的速度,但天花板就在那裏。傳統電視廠商因為缺少技術能力一直存在利潤微薄的詬病,很明顯互聯網電視遵循了智能手機的玩法,通過堆砌硬件的方式不斷發布新品,相比於傳統電視在系統和內容上也更容易吸引消費者,但依然很難實現向95分的跳躍。

  幾乎國內所有成熟的硬件行業都面臨著從90分到95分的問題,傳統電視廠商在經曆持續的低迷之後,已經開始在液晶面板生產線和產業鏈上下工夫,互聯網電視的電視的出現是否會讓傳統電視廠商夢碎,又或者說互聯網電視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誰才是互聯網電視的受益者?

  賈躍亭在10月27號的發布會上宣布目前樂視超級電視累計銷量已接近400萬台,看似客觀的銷量數字背後,卻沒人深究互聯網電視到底有著怎樣的市場份額,亦或者說互聯網電視仍活在“新世界”裏。

  這裏要陳述的三個事實是,一、互聯網電視到底是媒體眼中的寵兒,還是大多數用戶的購買選擇?二、互聯網銷售渠道和當今的物流體系為互聯網電視留下了多大的市場空間?三、到底誰才是智能電視真正的受益者?

  對於第一點,不少科技媒體把互聯網電視推到頭條,特別是之前廣電總局屢屢下令封殺電視盒子,反倒是推進了智能電視的概念普及。不排除一些記者對互聯網電視推崇備至,很多IT從業者接觸最多的便是互聯網,對電視行業關注的焦點集中到了互聯網渠道而非看似零散的線下渠道,從造成了互聯網電視先入為主的假象。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裏,三星智能電視市場份額為26.2%,海信智能電視市場份額為16.0%,TCL智能電視市場份額為12.0%,小米和樂視的市場份額僅為個位數。

  而互聯網渠道到底留下了多大的市場空間,智能手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都在積極進行線下渠道布局,迪信通、蘇寧、國內等線下渠道巨頭成為手機廠商眼裏的嬌寵。一個既定的事實是,用戶對電視的選擇比手機更加考究,在物流方面手機儼然比電視更有優勢。另一個事實是,大件物流仍未覆蓋三四線及以下的市場,互聯網電視的手中也被局限。不過,樂視和小米以顛覆者的姿態殺入智能電視領域,在品牌知名度上似乎不輸於傳統電視品牌,對互聯網電視的線下銷售降低了門檻。

  那么誰才是智能電視的受益者?筆者認為樂視和小米借互聯網炒熱了智能電視的概念,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傳統電視廠商算是最大的受益者。TCL、創維、康佳、海信等傳統電視廠商在樂視之後紛紛推出自家的智能電視產品,並和視頻內容提供方進行合作,強化內容服務收費。和手機市場一樣,家電巨頭們成立互聯網子品牌,並拉攏互聯網巨頭一起玩,比手機廠商更迅速也更徹底。

  可以看出,小米樂視等試圖顛覆電視產業,傳統電視廠商又將其視為走出微薄利潤的稻草。那么互聯網電視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毒藥還是稻草?

  互聯網電視的崛起和家電行業的現狀不無關系,過去電視市場一直被前五名把持,而且十多年來無一被淘汰,並出現了TCL和海信兩家千億級企業,原因就在於電視的產業鏈處於半封閉狀態,可以說近乎於寡頭競爭。互聯網電視的出現著實給這個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我們不妨從下面三個層面聊一聊互聯網電視天使與魔鬼的一面。

  首先,在價格方面有可能回歸到合理的價格區間,也有可能陷入價格戰。電視產業鏈的半封閉說明了一些問題,那就是當前電視產品的定價是否合理,排名前五的傳統電視廠商十多年來是否形成了一種定價契約。誠如是,互聯網電視對價格的沖擊將拉低整個電視行業的平均售價,對用戶來說有益無害。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互聯網電視極可能引發新一輪的價格戰,小米和樂視的對峙可見一斑,而價格戰成為潮流之後必將導致一些品牌為追逐價格優勢而在質量上玩貓膩。

  其次,版權保護和內容泛濫的挑戰。互聯網上早已興起了版權保護之風,幾乎血洗了整個音視頻行業。不管是互聯網品牌還是傳統品牌在智能電視上都打起了內容盈利的旗號,CNTV、百視通、華數等勢必成為下一波香餑餑,視頻內容的版權保護在智能電視上將被落實。不過,各類盜版的電視盒子已是前車之鑒,互聯網電視能從根本上杜絕山寨插件或第三方APP帶來的盜版內容泛濫的問題嗎?這是一個挑戰。

  最後要說的智能電視的門檻問題。自樂視之後,互聯網電視品牌日漸興起,從一個方面來說,這將帶來整個電視產業鏈的變革,雖然傳統家電廠商在面板、芯片以及模組等上遊產業有很大的優勢,但互聯網的前景必然會導致產業鏈企業主動去謀求變革,從而促使整個行業的進步,比如說在技術和內容上去創造優勢。反過來講,一旦電視產業的門檻失守,各大電視台會不會跑過來做電視,畢竟相聲演員都可以做手機,到時候硬件優劣暫且不說,在服務盈利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廣告和預裝軟件會不會在智能電視上惡化呢?

  總的來說,互聯網電視的前路還存在很多問題,甚至無法預測它未來的趨勢,廣電總局等有關部門也不會任之不管,但互聯網的輪子一旦轉動起來又怎會那么容易的停下來。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