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玉澤恆輝中大展喜聞過齋藏玉

2015-11-09
来源:香港商报

  10月30日下午,「玉澤恆輝狺喜聞過齋藏玉展」特別預展及開幕典禮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展廳舉行。「喜聞過齋」主人鄧國楨法官伉儷、中大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中大文物館咨詢委員會主席莫華釗先生、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張尉教授、中大文物館署理館長姚進莊教授及副館長許曉東教授作為主禮嘉賓出席了本次典禮。展覽將於11月28日正式向公眾免費展出,并持續至明年2月28日。
 
  香港商報記者陳柳燕
 
  喜聞過齋展玉與人關系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的「玉澤恆輝狺喜聞過齋藏玉展」,展出109件「喜聞過齋」所藏的中國玉器,歷時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晚期,主要為佩飾、人形、人像玉器及文房陳設雅玩等。是次展覽不僅彰顯「喜聞過齋」主人對中國古玉的品位與執著,亦展示數千年來「玉」與「人」之間的關系,詮釋玉器在宗教信仰、社會價值及個人情懷方面的功能與角色。展覽陳設獨具一格,融合玉器與明清家具、書畫收藏於一體,旨在營造傳統文人置身書齋,清賞雅玩、景物兩宜的情境。許曉東教授告訴記者,本次玉展最想傳達給觀眾的便是「玉」與「人」的關系。「君子與玉相稱」,中國早在西周便有把玉作為人格象徵的禮祭理念。在儒家禮教里,亦有「君子比得於玉」的說法,玉是人美好高尚品德的反映,要求人要與玉一樣質地純潔,無污點,無邪惡。可見,玉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見得玉在中國文化中與人的緊密聯繫。采訪時許教授表示,本次展覽不單單展出藏家的收藏,更把展覽場地布置成一個文人書齋的場景。她說,「君子很多時候都是文人,一方面是想體現這種文人的品味,另外則是想展示玉和其他文物藏品跟觀眾的呼應與互動。」她強調,「當今社會可能有許多各種各樣的誘惑在影響著當下人們的生活與想法,我們通過這樣的展覽,向觀眾傳遞君子的品質與精神,希望能讓人回歸到一個本源的地方,讓大家能有所啟發,生活得更加純粹些。」

  賞精美玉器觀其演變與發展
 
  喜聞過齋藏玉展展出的玉器共109件,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清代晚期,其品類眾多,品質精美。談及玉器的演變與發展,許教授告訴記者,中國玉器的品類與功能在歷代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不同時期的玉器,其雕工也有不同的發展,風格亦大有不同。許教授介紹,新石器至商代時期,玉器分為禮器與祭器兩大品類,禮器主要用於打仗或祭祀活動。如展出的商代中晚期的「蹲踞人形飾」,是專門為部落首領隨葬的一種祭品,「你會發現在墓葬里,它是分布在人周圍的。」許教授說道。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則多為玉佩,而這時候的玉佩是地位的一種象徵,同時也是禮儀的約束。許教授指出,此時期的玉器在雕刻線條上也極為流暢,「從玉器紋飾上可以看到很平行、很流暢的線條,即使在很小的玉器上也可以看到,這是西周玉器獨有的特點」。她特別介紹出土於10世紀時遼的一款「玉天鵝形配飾」,其造型為一隻含蓄的天鵝,精美透亮。許教授說,「鵝身頂部的金扣,是專為游牧民族所設計,便於隨身佩戴,一般佩戴於腰間。同時亦是一種對行動的節制,玉器佩戴在腰間,會起到控制行走速度的作用,達到節步的效果,是一種禮節的約束與講究」。到了明清以后,玉器則更多用於擺設,「玉文房、玉扇子等等,品種繁多,雕刻更為精細,但并沒有實際用途,屬於常設用品。」許教授說。
 
  港中大藏品眾多精於研究與交流
 
  本次「玉澤恆輝喜聞過齋藏玉展」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開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成立於1971年,致力於中國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和展覽,將源遠流長的中國藝術、人文精神、文化遺產介紹給公眾。據介紹,文物館成立逾40載,現時藏品總數已達15000件。其中有簡又文斑園原藏明清至近代廣東書畫千餘件,有宋代銘刻孤本及珍本,亦有宋代至清代的名家書畫、宜興紫砂、歷代外銷及民窯瓷器等,均為富有特色的館藏精萃。文物館不僅常舉辦過繪畫、書畫、工藝美術、特色珍藏等諸多展覽,更常與國內外學術專家、學者、策展人合作,開展各項交流與研究,是藏家、專家學者進行學術研究與推廣交流的重要場地。
[责任编辑:周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