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負利率雙刃劍:貨幣寬松大勢所趨

2015-11-23
来源:国际金融报

  “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越來越少了!”

  陳小姐是一位普通的白領,兩年前正式踏入職場。她自詡是個“風險厭惡者”,因此從獲得第一份工資的那天起,她的所有積蓄都用來購買理財產品。

  如果在兩年之前,這或許算得上是一個不錯的理財選擇。陳小姐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2013年底,各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曾出現過一波上漲的行情。當時一個短期30天的理財產品也能享受年化6%的收益率,這讓她覺得非常滿意。

  然而隨著201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開啟降息周期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一路走低。從6%到5%,直到最近陳小姐發現銀行理財產品的普遍收益率已經不足5%。

  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走低,這件事還真怪不了銀行。從2014年11月至今,人民銀行已經連續降息6次,一年期存款利率從3%腰斬至1.5%。在整體寬松的貨幣政策大背景下,陳小姐的煩惱也就不足為怪了。

  不過,與陳小姐的小煩惱相比,貨幣政策制定者的煩惱就大多了。隨著利率的連續下降,甚至出現了存款基準利率低于同期通脹率的現象。市場分析人士將其解讀為“負利率”時代到來。

  而這一煩惱并非中國所獨有。在歐元區內,歐洲央行的負利率存款已存在一年有余,并可能正在醞釀進一步的下調。

  中國是否真的已經進入負利率時代?負利率貨幣環境對經濟發展及轉型有何利弊?負利率是否真的能拉動經濟復蘇?對普通居民來說,該如何在寬松的貨幣環境中理財呢?

  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普通百姓,都需要對這一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

  受爭議的負利率

  針對中國進入“負利率”時代這一問題,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明確回應,我國目前仍處于“正利率”時期

  如果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所謂“負利率”是指銀行對特定“儲戶”收取費用。比如,從2014年6月開始,歐央行將存款利率下調至-0.10%,這意味著銀行存在歐洲央行的錢將被收取費用。歐洲央行自此成為第一家步入負利率的主要央行。

  然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負利率”的概念往往與通脹率(CPI)聯系在一起。當存款利率低于通脹率時,如果把錢存在銀行里,會發現財富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隨著物價的上漲縮水了。一旦負利率持續時間過長,其結果將造成消費和投資的嚴重錯配。

  中國人民銀行在近一年時間內進行了五次降息操作,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3%腰斬至1.5%,低于9月份CPI同比漲幅0.1個百分點。

  雖然10月份CPI同比增長1.3%的數據發布后,中國表面上已由負利率轉“正”。部分省市的CPI,即使在10月份,也已高于1.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在可預期的未來,關于負利率的爭議仍將持續。

  根據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今年年底之前中國央行會再次降息一次,明年年初也會降息一次。這樣,明年春節前后,存款基準利率會降低到1%。

  不過,關于中國是否進入“負利率”時代,爭議一直存在。

  針對中國進入“負利率”時代這一問題,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明確回應,我國目前仍處于“正利率”時期。

  “本次降息后,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浮空間完全打開。在一般意義上,各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定價已具有完全的獨立性。銀行存款定價機制的新變化,決定了我們不能再直接使用存款基準利率與CPI的差值來判斷‘正利率’或‘負利率’,而應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一是銀行的存款掛牌利率,二是銀行的實際存款利率。”

  《國際金融報》記者查閱了23家銀行的最新存款利率后發現,所有銀行都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上浮。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75%。而上海農商銀行的上浮程度最高,為2.1%。

  盛松成認為,在分析銀行存款利率水平的同時,還應看到近年來受金融市場競爭加劇、金融創新速度加快、儲戶資產配置習慣改變等因素影響,大量的存款替代產品不斷涌現,如各種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寶等“寶寶”產品。因此,各經濟主體(包括單位和個人)獲取的收益不僅僅是銀行存款利息,而且包括理財產品或“寶寶”類產品的收益。因此,為準確判斷“正利率”,還是“負利率”,還需要將存款替代產品收益率與CPI進行比較。

  根據人民銀行調查數據表明,今年第五次降息后,10月24日-10月26日商業銀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加權平均利率為2.02%,高于9月份CPI同比漲幅0.42個百分點。

  如果綜合考慮各經濟主體的投資理財行為,當前存款替代產品收益率普遍高于銀行存款利率,更顯著高于同期CPI水平。從這一角度來說,目前我國仍處于“正利率”時期。

  負利率的兩面性

  負利率下,流動性最終流向的地方可能并非經濟轉型重地,而是房市和股市。中國歷史上的四次負利率階段同時也是房價高漲階段

  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看,零利率、負利率時代的到來,意味著貨幣政策超級寬松。換句話說,央行正努力把錢從銀行里趕出來,讓大家去消費、投資。在它的影響下,股市、樓市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

  2001年,為恢復市場信心,實現美國經濟軟著陸,美聯儲在短期內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由5.5%驟降到了1%,并持續了一年的時間,當年美國核心CPI一直維持在2%以上,這造成了美國的實際負利率。長期負利率導致資金大肆進入房地產投資領域,最終房地產泡沫破裂,直接導致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

  國際金融論壇研究院執行院長肖耿認為,在負利率情況下,資本市場是沒有均衡點的,只有泡沫和泡沫的破裂兩個點,因為在理論上是找不到平衡點的。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曾公開表示,美國因長期低利率而導致的房地產泡沫應為前車之鑒。

  其實,在世界范圍內,去杠桿的經濟體一般都經歷過負利率時期。美國在大蕭條時期就已經實行零利率政策并扭轉經濟的總需求;相反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拒絕利率快速下行,加深了“逝去的十年”的負面影響。所以,在降低債務壓力,驅動經濟轉型的艱巨任務下,我國可能要經歷漫長的負利率時期。

  安信證券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袁志輝指出,1990年以來,我國實際負利率時期有四次。從形成機制上來講,都是由于物資短缺或者經濟過熱引發通脹快速攀升到存款利率以上形成的,隨著央行的緊縮貨幣政策逐步實施,實際利率都很快轉正。

  負利率下,銀行存款、理財產品及其他投資產品的收益都會隨之下降,誘導更多資金流向大宗消費品及日用工業品等,從而助推中國制造業指數回升,帶動經濟回暖,為穩增長奠定基礎。

  袁志輝認為,相比中國前幾次的負利率周期,本次負利率有所不同。盡管2014年底開始央行全面降息降準,利率一路下行,但由于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后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正驅動通貨膨脹率單邊緩慢上行。不排除未來存款利率再度低于通貨膨脹率的可能。

  “令人擔憂的是,負利率下,流動性最終去的地方可能并非經濟轉型重地,而是房市和股市。歷史上的四次負利率階段同時也是房價高漲階段。從居民財富配置的角度來說,與其負利率存在銀行,不如借款買房。”一位南方基金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過4次真實利率為負的時期,分別是1992年10月-1995年11月、2003年11月-2005年3月、2006年12月-2008年10月、2010年2月-2012年3月。

  國家統計局2013年公布的《1987年以來的國內商品房平均價格及上漲情況概覽》顯示,在我國4次負利率期間,房地產都呈現出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四個時期商品房價格累計漲幅分別達到60%、34%、12.8%和15%。

  不僅如此,上述南方基金市場部負責人還認為,負利率可能進一步引導民眾投機投資需求使資金進一步“脫實向虛”,流入房地產及虛擬經濟領域,加劇產業泡沫化,不利于中國產業經濟結構有效調整。

  貨幣寬松大勢所趨

  從2015年的情況來看,歐元區負利率政策的實施效果并不明顯。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并未顯著增加,通縮趨勢仍未得到改善

  事實上,負利率已經波及全球,貨幣寬松正成為大勢所趨。

  2009年,瑞典央行成為金融危機之后首個實行負利率的中央銀行。當年瑞典的GDP衰退高達5.03%,通脹率低至-0.49%。為了應對國內嚴重的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瑞典央行采取極度寬松的政策,將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降到-0.25%,以期擴大銀行放貸規模,增加社會投資和消費,同時促進貨幣貶值以擴大出口。

  但負利率效果并不明顯。當時即有分析師指出,瑞典信貸市場凍結的最大原因在于企業和個人不敢借貸,而非銀行不愿放貸。所以,即便懲罰銀行,未必就能達到貸款增加的效果。

  而在另一方面,負利率政策給銀行帶來了額外的運營成本。為了彌補損失,銀行甚至開始變相收取其他名目的費用,從而間接侵蝕經濟利益。

  2010年,瑞典最終放棄了為期一年的負利率實驗,將存款利率恢復至零水平。

  就在瑞典放棄負利率四年之后,深陷通縮泥潭的歐元區重新祭出了這個工具。2014年4月,歐元區通脹率跌至0.7%,5月進一步下滑至0.5%,遠低于歐洲央行2%左右的通脹目標。

  為了應對歐元區中長期通縮的趨勢,2014年6月,歐央行宣布將主導再融資利率由0.25%下調至0.15%,將央行隔夜貸款利率由0.75%調至0.4%,將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利率下調至-0.1%。2014年9月又進一步將央行存款利率下調至-0.2%。

  外界分析認為,歐洲央行推出負利率的主要動機是抵制通縮,而抵制通縮需要增加投資、消費。歐洲央行希望通過對存入央行的資金收取懲罰性利息來倒逼商業銀行增加對個人和企業的信貸投放,促進區內投資和消費;同時促進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金融機構對“歐豬五國”銀行業的同業資金投放,以此緩解歐元區的危機。

  但是從2015年的情況來看,歐元區負利率政策的實施效果并不明顯。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并未顯著增加,通縮趨勢仍未得到改善。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9月份歐元區按年率計算的通貨膨脹率為負0.1%。在繼今年1月份創下負0.6%的歷史最低水平后,歐元區19國的通脹率曾連續3個月位于零點以下。

  在Gold Money基金會的研究主管Alasdair Macleod看來,一旦所有的央行都開啟負利率的大門,那么法定貨幣告別歷史舞臺可能也不會太久遠了。

  全球央行的實際行動已經證明,傳統意義上的零利率已經不再是貨幣政策的“底線”。那么如果負利率最終成為一種趨勢,是否會存在技術性或者道德底線來制約負利率的空間?

  “負利率摧毀了銀行在過去幾十年來建立的各種利率模型,因為幾乎所有的利率模型都在假設利率會一直是個正數。”一位丹麥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特別是對于一些利率衍生產品,情況就更復雜了,歐洲的量化工程師們不得不重新建立模型設計產品。

  紐約德意志銀行十國集團貨幣策略全球主管Alan Ruskin坦言,雖然金融市場專注于美聯儲即將加息的行動,但政策官員和經濟師已改變了對于負利率的看法。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對于進一步加深存款機制的負利率持開放態度。英國央行行長卡尼也稱如有必要英國基準利率可能跌破0.5%,雖然之前擔心進一步降息可能動搖貨幣市場。美聯儲主席耶倫也曾公開表示,倘若環境改變,“可能任何措施,包括負利率,都會擺上桌面”。

  中金公司宏觀研究研究員吳杰云認為,在實施一年多負存款利率后,歐元區并沒有出現存款流失、銀行惜貸等現象,金融市場穩定,經濟平穩復蘇。

  “我們預計歐洲央行將在12月進一步下調隔夜存款利率,但維持主要再融資利率和邊際借貸利率不變。降息的主要目的是擴大利率走廊寬度,確保貨幣市場的正常運作及寬松貨幣政策的正常傳導,而不是簡單地通過降息來刺激消費和投資。”

  海通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姜超認為,“推出負利率,歐洲央行旨在將存入央行賬戶的銀行資金擠入實體經濟,意在刺激企業和個人減少儲蓄,增加投資與消費,并在一定程度上壓低歐元匯率。”

  “但是參考丹麥經驗,短期內負利率將有助于壓低匯率,但未必能刺激信貸需求,長期效果或有限。”姜超認為,長期來看,第一,負利率只是迫使銀行增加信貸供給,而非刺激信貸需求端的增長,或將降低銀行盈利;第二,負利率可能會提升投資者風險厭惡情緒,進而降低信貸需求。第三,銀行可能將存款負利率的成本,轉嫁給融資方,增加借貸成本,進而信貸需求也未必能得到預期的刺激。

  在全球經濟聯動性如此高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相對穩定的經濟似乎也正在面臨動搖。此前一輪經濟危機已經迫使主要央行用盡了傳統的利率政策,零利率邊界之下,央行們似乎只有兩個選擇:繼續擴大QE或者負利率政策。

  負利率下如何理財

  在負利率時代,因收益下滑會使資產錯配問題更加突出。居民應加強理財意識,學會根據不同的理財目標選擇合適的產品

  負利率時代對于普通民眾的直接影響,無疑是錢更不值錢了。不僅如此,各類投資資產的收益率也在不斷下降,例如曾備受熱捧的“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連續多日跌破3%。

  平安銀行北京分行理財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如果說負利率時代給投資者帶來的影響是資產縮水,那么給普通百姓最直觀感受就是錢更加不值錢了。“物價特別是食品類價格會上漲,導致市民在吃、喝方面開支的增加。而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就顯得購買力下降了。”

  銀率網分析師閆自杰認為,受近期股市波動影響,銀行理財在改革轉型中暫時無法找到更多元化的高收益渠道,理財產品收益在未來還會有進一步下跌的空間。

  “在負利率時代,要學會存款搬家,普通老百姓可以選擇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一些優質P2P平臺的項目。”閆自杰認為,在負利率時代,因收益下滑會使資產錯配問題更加突出。居民應加強理財意識,學會根據不同的理財目標選擇合適的產品。

  閆自杰坦言,受實體經濟低迷、資金面寬松和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低風險投資產品的收益普遍下滑,但收益依然高于銀行一年期定期,較為適合小資金投資者和對流動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作為流動性更好的一部分資產,仍然可以適當配置。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則認為,如果風險承受能力很高,投資經驗也比較豐富,可以把錢投到P2P、股票型基金上面。

  “負債總額不要超過你資產的30%。”前述平安銀行理財經理提醒,在負利率時代,除了合理理財之外,可以通過增加消費和合理增加負債來減少損失,當然負債總額不要超過資產的30%。比如,換車、換房、去旅游、多刷卡少用現金、在有免息免手續費的情況下,選擇分期付款等。

  閆自杰提醒,作為新興的投資渠道,互聯網理財整體風險也不小。投資者在選擇避險渠道的時候,不能被高收益誘惑而忽視了風險。投資者在目前的狀況下可運用分散投資策略,在銀行理財、互聯網理財的低風險品種、貨幣基金、國債等低風險產品間進行分散配置,確保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一定收益。

  在國內無風險資產收益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國內投資者可以通過全球化的資產配置,來降低人民幣匯率波動可能帶來的資產損失,少量配置一些美元資產成為一種可能的選擇。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