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偉立報道:政府開展「電子道路收費」計劃3個月諮詢期,運輸署長楊何蓓茵昨稱有決心推行這計劃,本港過去已做過3次研究,惟因市民關注私隱問題和經濟環境較差而擱置,但現時中環區塞車已十分嚴重,希望透過收費計劃解決問題。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歡迎政府決定,但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成員之一民建聯陳恒鑌則有所保留。
收費車流減16%車速可增27%
楊何蓓茵昨天早上出席電臺節目時表示,目前中環繁忙路段行車情況非常不理想,最塞車路段約有10公里,但行車速度只比「一個成年人行路略快」。根據外國經驗,推行電子道路收費后交通流量下降16%,車速卻增加了26%至27%。今次諮詢主要想收集市民對收費區、收費科技及收費機制設計的意見,其中當局計劃在中環核心區域,如德輔道中、紅棉道以西、干諾道中及皇后大道中等地是有必要推行,但金鐘、上環等附近區域則可再考慮。
可最公平有效解決交通擠塞
至於收費模式,她指外國經驗是采用自動車牌識別方式,即在收費區設置門框加裝相機,車輛駛過便拍下車牌,獲得車主繳費紀錄后便會銷毀有關照片;另一外國常用的方式是短距離微波通訊科技,即在車內加裝可插不具名儲值卡的裝置,車輛駛經收費區便會自動扣錢,一旦繳費不成功便會啟動相機拍下車牌,要其補交費用甚至罰款。
熊永達出席另一個電臺節目時表示歡迎有關計劃,但對於能否成功落實則半信半疑。他稱,電子道路收費是最公平和最有效方法,解決交通擠塞問題,因為有針對性,只針對最繁忙地區和最繁忙時間,利用收費壓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其他大部分人都不會受影響,但他認為政府應該清楚向社會表明,收費是用作解決交通擠塞問題,而非作為稅收。
陳恒鑌質疑道路收費成效
不過,同場的陳恒鑌卻質疑電子道路收費的成效,指收費計劃仍有爭議,現時并非適合時機推出,建議應該等待中環灣仔繞道通車后,視乎交通擠塞情況有多大改善,再考慮是否推行計劃。他又以抗生素有抗藥性做比喻,認為司機初時可能會減少使用收費道路,但過一段時間又會再使用,根本無法解決塞車問題。
另外,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主任杜榮棠質疑,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會令駕駛至中環車輛貴族化,側重大財團及富人。汽車會會長余錦基則指,不認同以懲罰手法,將塞車責任轉嫁到駕駛人士身上,認為政府應積極解決問題,例如增建更多其他選擇的道路及天橋等,又或增加停車場以及可以上落客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