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院士专访】梁智仁:港科院应向公众普及科学

2016-02-24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王珈莉、王卓轩报道:医学与科研息息相关,小至病人服用的药物,大至手术上使用的医学仪器。日前,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医管局主席梁智仁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本港不乏资助进行学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但长久以来缺乏「产业化」,即使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物,亦未能大量生产。他认为,未来港科院与创科局可「各司其职」,港科院多进行科学普及方面的工作,让大众将注意力放回科学上;创科局则可在「产业化」上寻找出路。

  科研产业化 首要需投资

  港科院创院院士之一的梁智仁指,本港进行很多科研,部分更是世界级,可惜香港缺乏药厂,即使成功研发亦难以生产。他以药物为例,指当研发了一种新药物後,需先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再经过临床试验,确定有效、对人体无害及没有危险性後,再投入生产、制造。他坦言,生产一款新药物属大投资项目,现时每款新药需8亿至10亿美元才能成功研发。

  梁智仁说:「香港做研究,最大问题系『产业化』。」他直指,若在学术上投资、发挥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若想科研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一部分,便需要「产业化」。他强调,这是最难,但亦是科研中最关键的一环,可惜多年来能够产业化的科研「少之又少」,并坦言,「产业化」的首要条件是需要有组织或机构投资,以药物为例,最少需投资100亿至200亿元成立药厂,「投资一、两亿无咩用」。

  港科院创科局应「各司其职」

  梁智仁忆述称,自己80年代进行研究时,没有太多资助,「系用自己时间、自己夹钱做」,至1988年首次取得裘槎基金150万元的资助,「当年拎到150万元已经好开心」。他认为,学者虽然经常说没有足够资金进行科研,但实际上政府已投放大量资金,包括於1991年成立研究资助局,惟主要仍是用於学术的研究。他强调,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长远发展仍然需要「产业化」,否则即使本港研发出一种新药物或疫苗,亦只能卖给大药厂生产,本港没有得益。

  谈及如何推进「产业化」,梁智仁认为,港科院与创科局可「各司其职」。港科院提供一个平台予科学家进行交流,并向市民进行科普;创科局则可针对「产业化」寻找方法,找出一条出路;政府亦应制订政策,引入「产业化」。

  设港科院促科研普及化

  梁智仁表示,港科院虽然已成立,但暂时未有正式讨论,亦未有订立未来工作方向及工作范围。他认为,港科院的作用应是向大众介绍本港世界级科学家及其科学研究,让科研普及化,同时让公众聚焦、重视科研。

  梁智仁直言,科学院通常是一个国家设立一个,在内地已有中科院的情况下,香港再设立港科院属较特殊情况。他认为本港设立港科院,可提高本港的科学地位,因过往本港集中讨论商业、金融,虽然有科学研究,大学及中学的学者亦经常谈及科研,但政府层面甚少关注,设立港科院正好向公众展示本港注重科研发展。

  冀港府讨论港科研方向

  梁智仁认为,港科院能凝聚本港科研人才。他续指,本港有20多位中科院及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但以往从未有机会或需要向政府提交有关科研的建议,相信港科院的设立反映政府对科研的重视,是一好开始。他以中科院为例,指该机构每年需向国务院提交建议,期望未来港府能定期与港科院内各个范畴进行讨论,探讨香港的发展方向。

  谈及2001年获中科院颁授中科院院士,梁智仁直言非常荣幸,因甚少有临床医生获颁授院士,他更是全港首位临床医生获得此荣誉。他期望港科院未来能多做科普的工作,又表示成立港科院後是否便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研界,目前仍然言之过早。

  心系港医疗 甘心做「义工」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王珈莉、王卓轩报道:曾出任医院管理局主席两年的梁智仁,去年11月再度被委任该职位,并在任期内经历过玛丽爆发毛霉菌感染、1300名公立医院医生静坐争取加薪等大事。他笑言,医院管理局辖下有7万员工,但每年接待高达数百万人次的病人,「点样做都不会完全没(意外)」,更自嘲「如果睇报纸,搵到一日冇讲医管局,你就好嘢」。但正因该职位甚具挑战性,令73岁的梁智仁至今亦未退休,心甘情愿地做「义工」。

  医护人员薪酬须调整

  访问中谈及去年公立医院医生静坐争取加薪一事,梁智仁指,事件涉及到不少资深医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处理,结果亦令医生满意。他指,公立医院除了依靠这批资深医生去保持医疗水平之外,亦要靠他们训练刚入行的年轻医护人员,不能让他们觉得这份事业不好,内心不忿,「我自己觉得一定要尽快处理」。即使事件已平息,但梁智仁认为,医护人员的薪酬水平调整,长远仍要作讨论。

  除了医生静坐,去年玛丽爆发毛霉菌感染、威尔斯亲王医院换肝事故等负面消息接连传出。梁智仁说,医管局辖下的医院及诊所有7万员工,当中约6000名医生中,有四成仍在受训,然而公立医院每年接待病人高达数百万人次。他形容称,「有咁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亦复杂,耐唔耐就会有啲事发生」,坦言「点样做都不会完全没(意外)」。他提到,医管局早於2007年10月起实施严重医疗事件通报机制,主动公布重大事件,正正是希望在医护人员之间分享及学习经验,减低类似事件重演的机会。

  未来港医生来源充足

  至於被指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失率高,梁智仁回应指,过去每年的流失率维持在4%左右,「好难去界定高或低,但最重要是没有持续上升」。他预计,至2018年,港大及中大的两间医学院每年或有约420名医科生毕业,将来每10年就有4000多个新入行的医生,是现时全港注册的约1.6万个西医的四分之一。虽然医生的「来源」充足,但梁智仁不担心未来会人才过剩,相信会有新设立的医院及项目容纳他们。

  一门两兄弟同掌医管局

  当记者问到今年73岁的梁智仁何时有「退休大计」,梁妙答称「其实我已经退过几次休」,包括2003年离开港大、2014年离开公开大学。他形容连任医管局主席,是名副其实的做义工,并无受薪,但又因为够挑战性,「有兴趣做,睇吓仲有咩可以改良」。

  既然医管局主席一职甚具挑战性,记者追问会否与同样担任过医管局主席的兄长梁智鸿交流心得,梁智仁则说「比较少」,因哥哥10年前主要处理SARS危机,而自己任内的最大目标,是推动医管局检讨督导委员会报告建议的行动计划书,他有责任令当中建议的124项措施,在3年内全面开展推行。当中的重点包括重整九龙中与九龙西联网的界线,发展以人口为基础的资源分配模型等。

  香港医学界首位中科院院士

  梁智仁,SBS,OBE,JP(Prof. John LEONG Chi-yan),1942年7月10日出生,祖籍广东南海,现任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香港公开大学荣休校长、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及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与生物化学系的荣誉教授。

  梁智仁教授是着名的骨外科专家,在脊柱外科及小儿骨科的临床医学研究方面享誉国际,曾获推选为由105个国家组成的「世界矫形及创伤外科协会」2002至2005年度主席,也是该会在巴黎创会近80年来首位华人主席。梁教授於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首位以医学成就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香港学者。

  梁教授拥有50年教学、研究和大学行政经验,不但在高等教育界屡建功业,并对内地、香港以至亚洲区内的教育发展也了如指掌,可谓集科学家与教育家於一身。

  梁智仁简介

  学历

  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1965)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1969)

  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1970)

  澳洲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1985)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骨科)(1993)

  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

  现任

  医管局主席(2013- )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谘询会主席

  廉政公署社区关系市民谘询委员会主席

  廉政公署贪污问题谘询委员会委员

  曾任

  香港大学医学院骨科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1981-2003)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1985-1990)

  青山医院管治委员会主席(1999-2013)

  香港公开大学校长(2003-2014)

  香港大学骨科学系荣休教授及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与生物化学系名誉教授香港学术评审局主席

  政府助学金联合委员会主席

  图书馆委员会主席

  香港医务委员会执照组主席

  公共图书馆谘询委员会主席

  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

  杰出领袖奖(教育/科研组别)(星岛新闻集团颁授)(2011)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2011)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博士(2014)

  香港演艺学院荣誉博士(2015)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