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卷土重來的場外配資 被市場誤解了嗎?

2016-03-25
来源:愛投顧

  作者:郭施亮

  進入2015年下半年,當屬中國股市“去杠桿化”“去泡沫化”的關鍵階段。經歷了半年多的清理過程之后,中國股市潛在的系統性風險也得到了較大程度地降低。但,這一清理過程,卻導致了期間股市市值的大幅縮水。

  今年2、3月份,對于遭遇到沉重沖擊的中國股市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回暖期。期間,以上證指數為例,指數亦從2638低點回升至近期最高的3000點上方位置,股市累計最大漲幅接近15%。然而,在市場投資信心稍有回暖之際,備受市場關注的場外配資,卻似乎有卷土重來的意味。

  其中,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多家股份銀行放大了場外配資杠桿。其中,據了解,廣發、光大以及招行等股份銀行的場外配資杠桿倍數,亦從此前的1:1或1:1.5,擴大到1:3的杠桿率。至于劣后的實際杠桿比率,或許會更高。

  與此同時,從不同的渠道獲悉,隨著市場的回暖,部分民間配資公司也先后重啟股票配資業務,其整體杠桿倍數相對較高。由此一來,隨著部分場外配資業務的重啟,給市場的最大感覺,莫過于市場風險會否再度聚集。

  筆者認為,無論是多家股份銀行放大場外配資杠桿的行為,還是部分民間配資公司重啟股票配資的業務,實際上都反映出一個事實,即股市賺錢效應逐漸得到浮現,而當前市場的投資機會也受到了市場的認可。

  但是,從實際操作上,經歷了前期轟轟烈烈的“去杠桿化”“去泡沫化”過程之后,不少參與場外配資業務的渠道,其整體的配資風控要求也有所增強,而其對應的風控也顯得更趨嚴格。

  不過,部分民間配資平臺或互金平臺的股票配資業務重啟,始終還是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的隱憂。或許,對于部分平臺而言,其將股票配資業務定位為短期性的盈利業務,并試圖利用股市回暖的契機,以達到其增加其收入來源的目的。但是,作為前期強監管的重點對象,部分平臺的做法似乎存在一些僥幸的態度。

  “成也杠桿,敗也杠桿”當屬14、15年中國股市的真實寫照。

  其中,在此期間,滬深市場的兩融業務規模也一度逼近2.27萬億的水平,短期內實現了倍數式的增長態勢。但是,與之相比,場外配資的發展狀況卻更為迅猛。據不完全的數據統計,在去年3至5月間,場外配資的增長速度卻遠大于同期場內融資的增長速度,而其潛在的規模甚至達到了2萬億以上。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處于監管灰色地帶的民間配資業務,因其缺乏嚴厲的風控監管體系,且沒有實行實時的監管體系,在其瘋狂發展的背后,不僅給監管者帶來了很大的監管難度,而且還給市場埋下了巨大的隱憂。因此,對于近期部分民間配資平臺或互金平臺重啟股票配資等做法,難免會引起市場的憂慮。

  但是,對于當前的市場而言,場外配資野蠻生長的情況或許已經有所改觀,而卷土重來的場外配資,其對市場的實際沖擊力或許已經大打折扣了。

  其中,經歷了前期股災風波的接連沖擊,更多股民的投資心態更傾向于理性。近期,雖然股市稍顯賺錢效應,且存在部分資金不斷尋求擴大資金杠桿來滿足其利潤最大化的欲望,但因市場普遍存在謹慎的心態,也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場外配資的快速崛起現狀。

  與此同時,經過了之前轟轟烈烈“去杠桿化”“去泡沫化”的過程之后,市場對場外配資的風控監管也逐漸成型,而隨著時下配資通道的規范化,也倒逼部分信托公司陸續轉接至券商PB系統,而場外配資的無序野蠻發展狀況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觀。

  但是,對于部分非常隱蔽的配資方式,仍然需要引起市場的重視。若缺乏實時有效的監管與規范,則A股市場潛在的高杠桿風險還是不可小覷的。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經過了之前沉痛的經驗教訓之后,監管者的治市水平也得到了顯著地提升,卷土重來的場外配資,其實際沖擊影響或許已經大不如前了。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