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温家宝地质往事:一根绳子垂到80米深煤窑找煤

2016-05-04
来源:剥洋葱people

   

 

  工作中的温家宝。

  原标题:温家宝地质往事

  文| 新京报记者 安钟汝 实习生 罗昊

  自3月26日在全国发行上市后,《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广受好评。这本近52万字的书稿,以忆文和笔记结合的独特方式记录了温家宝1968年至1985年的地质往事。书中所收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最近,新京报记者走访了温家宝在地质系统的一些老同事。在他们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温家宝个人的回忆,还凝结着他们共同的历史。

  

 

  在北京地质学院读研究生时和同学的合影。他身上的棉袄是爷爷留给他的,他也是穿着它到甘肃的。图片来源:地质出版社

  今年80岁的刘霄祥认为,这本书从封面到内容如同是温家宝对年轻岁月的一次“重行”:“书中写的很多事,都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读着这本书,我好像听到了四十多年前他熟悉的脚步声从我身边走过……”

  刘霄祥与温家宝在甘肃同事多年,曾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参事。2004年退休后,他一直住在银川。  

 

  1974年7月,在甘肃肃南县红山林场编写《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时留影。

  “我至今还记得他在祁连山野外考察时攀着绳子过河时的样子。两条腿搭在绳子上,双手握着绳子交替往前移动,整个人在绳子上摇摇晃晃。”

  73岁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退休干部兰方手拿《温家宝地质笔记》对新京报记者说。他曾是温家宝在甘肃地质局区测二队的同事。

  兰方说:“翻山、过河,从祁连山南坡到北坡。那几年下来,我们走过的路不止上万公里。”  

 

  1968年冬,在丰乐公社二坝大队住过的旧屋。

  现年80岁的马海山早于温家宝三年到区测二队工作。1969年,他在五分队担任普查组组长,温家宝在这个小组做组员,一起进行野外考察。1993年马海山退休后一直居住在酒泉。

  “他话不多,说话彬彬有礼。别人休息玩闹时,他总是安静地看书”。这是马海山对温家宝的第一印象。

  在1974年4月28日的日记中,温家宝写道:“昨晚,八个人分两桌打扑克,直到12点钟,惟我在烛光下孤坐,重新看了几篇鲁迅的散文,也到那时才睡。”  

 

  大海子石灰岩矿平面地质草图。(据航照K-5-13295现场解译)作者的地质笔记和他参与绘制的区域地质图,字迹清秀工整,图幅线条清晰。

  祁连山区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号称“生命禁区”。那时,温家宝主要从事祁连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其工作区域涉及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这份工作是最艰苦的,一般每两公里布一条地质路线,一公里左右一个观测点。”刘霄祥说,当时五分队负责平川幅、高台幅、祁连山幅三个图幅的区调工作。

  那时,温家宝工作区域常常在海拔4000米以上,即使在夏季,夜晚的温度也在零下十几度。刘霄祥说,“温家宝到过的区域,我都受不了,到了那里就有高山反应,吐个不停。”

  兰方说,当年温家宝身体比较单薄,算不上强健,但每次上山他都走在前头。

  马海山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和温家宝曾多次遭遇险情。最危险的一次,大雨下了三天,扎在半山腰的宿营地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一米见方的石头被水流推着滚动,等队员们反应过来,帐篷已经埋到半截。他们救出一个被困的队员,一分钟不到,帐篷就被泥石流掩埋。  

 

  1979年秋,温家宝(后排中)在酒泉区测二队队部与甘肃地质局及区测二队领导合影。

  温家宝在书中写到,在祁连山区的荒野深沟中,“我经常背着装满石头样品的地质包,一步一步向高山攀登,累了就靠着山崖歇一会儿,然后就继续往前走。我从不敢坐下,生怕再也起不来。”

  野外生活枯燥,地质队员们会苦中作乐。“完成一天的工作,收队的时候,大家会一边走一边唱歌。”兰方说,那时候我们唱的最多的是《地质队员之歌》。

  兰方回忆,温家宝总是很乐观。在艰苦的环境中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和生活。有时,骑在牦牛上唱完歌后,还会唱几口京剧,像《借东风》、《打渔杀家》等。

  温家宝在书中也提到自己唱歌的事:“有时,骑着牦牛或骆驼要走上一天,我一边走一边唱,把从小学会的歌曲都唱上一遍,空旷的山野,只有我的歌声在山谷里回响。”

  见证那段岁月的,还有《温家宝地质笔记》所引用的45本笔记。  

 

  

 

  

 

  40多年前,甘肃地质局发的野外记录簿是红色的本子,业内人把它简称为“野簿”。野外考察队员每次在野外考察,要在记录簿上画地质图、标明岩层结构、地理坐标等。

  马海山回忆,温家宝每天上山都要做记录。晚上,给素描图、剖面图着墨,还要总结分析各种资料。

  兰方对温家宝在野外考察的较真劲印象十分深刻:“有时候天已经晚了,下一个考察点还没有走到,温家宝一定要过去,从不做‘飞点’。”

  “飞点”也叫“遥测点”,野外考察时,因为山高路长,有的地质队员会通过远远眺望,记录描述看到的岩石、地层、构造等。

  兰方说,温家宝从来没有做过一个“飞点”,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也要实地观测。

  对此,温家宝在书中说:“我的良知不允许我那样去做。我决不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  

 

  1963年夏,在秦岭实习时与老师、同学合影(前排右一)。

  在本书中,有一张1963年夏天温家宝到秦岭实习时和老师、同学的合照。

  兰方说,那时候大家都很年轻,喜欢一起谈理想。工作累的时候,把皮袄铺到地上,躺在上面看着天,天南海北地聊。

  “家宝告诉过我,他的理想就是好好工作,为国家找矿,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兰方记得,温家宝非常重视找煤工作。多次钻到老乡自己挖的小煤窑里,了解煤层厚度,煤层变化,实地了解煤层的可采性。

  1972年,兰方和温家宝在甘肃高台、临泽一带找煤,80米深的小煤窑,一个轱辘连着一根绳子垂到井底,下去的时候,要把绳子绑在腰间,双脚蹬着井壁,慢慢往下蹭。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记得,1979年,温家宝任地矿处副处长后,有一天曾征求他的意见:“有人说我不应该去搞行政,应该做技术。”

  1982年,温家宝调任地矿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 1983年,被任命为地矿部副部长。

  在温家宝的45本笔记中,有许多内容是他走上领导岗位后作调查研究时的记录。《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就用大量篇幅收录了他的调研笔记。温家宝说:“我始终认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调查者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的综合表现。”  

 

  1985年3月,在湖南柿竹园矿区考察时观察岩芯。

  兰方对书中的两张照片印象深刻:一张是温家宝蹲在一堆标本前,右手托着一块岩芯仔细查看。这是1985年3月他在湖南柿竹园矿区考察时的照片。  

 

  1985年4月,在江西912队考察冷水坑银矿区。

  还有一张是1985年4月在江西912队,温家宝带着一顶安全帽,在翻看钻孔编录。当时,温家宝已经是地矿部副部长。

  “单看照片,你看不出是一位副部长在考察,会认为是一个地质队员在工作。”兰方说。  

 

  1985年4月,江西考察期间,在野外与技术人员讨论地质情况。

  “到工作地之后,他几乎不休息,马上上钻机、下坑道,深入群众,考察工作。遇到问题说问题,不掩饰、不避讳,你骗不了他,他懂。”曾任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的张洪涛告诉新京报记者。

  据统计,温家宝仅在地矿部工作三年间,下基层调研时间就有230多天,占工作时间的近四分之一,最长的一次调研长达36天。脚步遍及东北三省、新疆、湖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调研勘探单位近80个。  

 

  1985年7月,在辽宁锦西盘道沟金矿区调研时在机台与工人交谈。图片来源:地质出版社

  《温家宝地质笔记》的出版发行,使这些老同事们又回到了40年前的峥嵘岁月。“书里写出了我们共同的回忆,勾起了我们年轻时的许多事情。”兰方说,虽然是温家宝的书,但书里的内容,是一代地质队员们共同经历的,寄托着那代人的青春、激情和热血。

  80岁的任丰寿是温家宝在甘肃地质局工作时的同事。他在祁连山搞过勘探,曾任甘肃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退休后居住在北京.

  任丰寿在书中夹了很多纸条。他说:“打开书,也打开了作者,打开了那个时代。”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