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呂達:股市要有活力必須完善退市制度

2016-05-11
来源:金融界

  作者:呂達

  從目前的形勢分析,盡管國企改革有諸多大神支招,高層決策機構也有關于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但這一切的成效卻并不顯著,因為設想是美麗的,現實卻很骨感。

  從3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上看,中國實行的是漸進式保守策略。同實體經濟改革方略一樣,股市改善的特點是頭痛醫頭、抓主要矛盾,目前容易解決的問題早已搞定,剩下的全都的棘手問題。我們正行進在深水區,維持不了動態平衡,就可能被淹死。

  筆者曾參與某大型國企50年檔案資料的梳理編纂,深深體會到,目前主導改革的國企領導長期唯上級的馬首是瞻,被中央計劃經濟“慣壞了”。由于經常不是以市場的細分需求為導向,加之受各種因素的掣肘,再嚴密、科學的方案只能成為鏡中花、水中月。相當一些國企如死水一潭,積重難返,最后變成僵尸企業。

  日沐雨潤,水土豐腴;草長鶯飛,春花秋實。我們感同身受大自然的生機盎然,自然界欣欣向榮的原因是什么?蓋其各種條件齊備,每個環節都適度、相互依存和制衡,每個生物體自身都在新陳代謝,有生有死,因此才形成了流水不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也是一個互為因果的生態系統,與大自然的規律有異曲同工之理。股市疲軟是實體經濟問題在虛擬經濟中的自然折射,主因之一是上市公司品質低下。作為實體經濟細胞的上市公司毛病多多,壟斷型國企尤甚。

  股票市場設立初衷之一就是為國企脫困,目前國企的流通市值和凈利潤仍占大部分,故而國企股價的波動對整體指數影響非凡。基于此,筆者認為應從股市和實體經濟兩方面入手,特別是落實國企退市、注銷、破產倒閉機制,化繁為簡,讓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恢復生機。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的國企改革就已經開始,當時試圖通過政企分開、放權讓利、承包制等方式搞活國企。到了1990年代,大搞第三產業:許多不是圍繞主業,而是以餐飲、汽修、商業零售之類鋪攤子。后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舉措力度相當大,諸如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這是效仿西方制衡和激勵作法,要把國企做大做強。在分分合合的“試錯”后,效率沒有提高,卻付出了寶貴的機會成本、昂貴的改革成本。企業內部結構有時不是形成合力,而是以黨委會為首的老三會與以股東會為首的新三會形成對沖,內耗嚴重。一部分官僚利用整合、重新洗牌的機會,拼命撈取資本;有的依靠裙帶關系、同學和老鄉關系編織各種小圈子,正如江湖所言,“進班子,不等于進圈子!”一個個堅固的既得利益集團如寄生蟲吸附在企業機體內,玩起了內部人控制,不停地蠶食國有資產。表面上看,職工收入的絕對數似乎也在增長,實際上是在更大蛋糕中占了更小的比例。上市國企的利潤被N個生態鏈條抽取,到中小投資者手中的少之又少。

  對于國企問題,決策層需要采取有魄力的行動,一方面從企業內部動手,更新觀念,轉變經營模式,試圖讓老樹發新芽。另一方面,開拓視野,從更廣闊的天地想辦法,由市場做選擇,優勝劣汰。對于試過各種方法仍不能實現自我造血機能的企業,有必要讓它按市場規律,該瘦則瘦,該死則死。對于某些傳統產業,不能再象過去用“拉郎配”方式搞所謂的做大做強,可以按專業進行切分,讓他們單獨到市場闖蕩。當然,為社會穩定考慮,應設法安置企業員工,比如提前退休,想辦法降低成本。基于擅長的主業,與許多待滿足細分領域的旅游業、體育產業進行嫁接,接納吸收冗余勞動力。比如抽出少量鉆井、采油小隊試點,提供工業旅游服務;征集、撰寫油田開發過程中的趣事、神事,講給客戶聽;通過微信等方式搞營銷推廣;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客戶體驗上井流程……

  國企問題的根源很可能在于黨委提拔、選用領導干部制度,制約、問責機制不健全;國有股東“一股獨大”,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落實不到位;企業員工并不是企業的所有者,因而鮮有敢于維護企業資產、敢于擔當之人。本來股市是經濟民主化的體現,可對選拔企業管理者的壟斷、一股獨大,簡直就是對民意的傲慢與偏見。中小股東意愿長期被漠視,后果很慘痛。他們被“吃干榨凈”后心灰意冷、紛紛離場,整個市場漸漸歸于沉寂,這實在是自然的結果。

  員工持股計劃作為歐美成熟市場中普遍的激勵制度,嘗試在股市推出,也許對提高員工的主人意識,改善企業效益有一定作用。我們真該下決心打破壟斷,讓更多的民企加入到壟斷行業中來,從而發揮“鯰魚效應”;大膽推行混合所有制,甚至讓民營資本控股。改革黨委管干部制度,增加公開性和問責力度,增加中小股東的知情權和話語權,想辦法提升工會的獨立性和監督制衡力量,才可能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

  與實體經濟相對應,股市應堅決執行退市制度,讓A股形成良性循環。筆者認為,如果不能嚴格施行退市制度,A股將形成“湮塞湖”,造成劣幣驅除良幣。就象生物體,因為不能新陳代謝,必將患尿毒癥之類絕癥而亡。中國股市的“不死鳥”沉淀了大量寶貴的資金要素,使活躍的有機體變成了僵硬的疙瘩,淤積了機會成本。

  退市制度是中國資本市場最失敗的制度(沒有之一)。根據媒體的統計,十幾年來上市公司退市比例不到3%,和美國證券市場每年10%左右的退市比例相比,差距明顯。對此經濟學家馬光遠指出:“退市機制……對上市公司提高績效和完善公司治理具有極為顯著的激勵約束效應。退市制度在中國資本市場的失敗,意味著在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機制上廢掉了最重要的武功,沒有退市的約束,上市公司無論是欺詐、造假,都可以隨意為之,因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判死刑,這無疑是對哪些違法上市公司的鼓勵。……這也是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信心盡失的根源。”當然,對于執行退市制度的負面影響,也應提前設計相對周全的“系統集成”。

  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在我國仍然很普遍,而從上市公司退出和國企改革的角度看,盡管有《證券法》、《公司法》和退市制度等各種法規,執行不到位是最嚴重的問題。象Facebook一樣持續滿足客觀需求的企業,沒有利潤也可能在股市中獲得高估值;而不能創造價值的傳統國企,即使有利潤也未必會有高估值,所以企業一旦成為僵尸就應該退出市場,否則該死的若不及時死去,該活的就活不安生。只有從股市和實體經濟兩個領域,把符合退市條件的公司清出市場,讓連續虧損的國企去死吧,才能讓寶貴的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從而有望實現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這考驗著各級決策機構的決斷力。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