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解決香港問題需要新思維

2016-05-26
来源:香港商報網

  周八駿

  5月15日《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發表利豐集團研究中心副總裁洪雯的《透視十年:「惠港政策」惠商不惠民》稱:「無論是國家給予的各項『惠港措施』,還是當前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的模式和方向,均未深入分析過到底誰是受益的主體;『惠港』這個詞,實際上混淆了三個重要概念,即『商』——香港企業、『港』——香港整體經濟、『民』——香港人。」作者認為,CEPA對香港的商界有利,但對香港整體經濟和香港居民卻是「雙刃劍」。有關分析不無道理,卻有一個重要缺陷:忽略特區政府和香港商界因應CEPA須采取適當政策措施發揮CEPA之長而抵銷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尽管如此,這篇文章對於解決香港問題仍具一定的啟迪。如何協調商港民利益?

  首先需要指出,「香港企業」不是鐵板一塊的整體,其中,少數是大商家,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大商家與中小企業在香港經濟和社會中的地位大相逕庭,在CEPA中的處境不可同日而語,從「一帶一路」建設中可能獲得的利益也不可相提并論。

  在2012年之前,解決香港問題的着眼點和着力點一直是置於穩定香港大商家的信心并盡量發揮他們的作用,這被認為是貫徹基本法關於「保留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之規定的不二法門。

  2012年首季第四任行政長官競選呈現空前錯綜复雜局面,強烈地質疑上述傳統觀點并非「金科玉律」。事實證明,在香港的大商家中間,形成不同利益集團,競爭對於特區最高領導位置的影響力;在廣大居民尤其中下階層居民與大商家之間,出現愈益尖銳的對立。

  在最終確定第四任行政長官人選時,充分考慮了香港政治和社會態勢這兩個新特點。嗣后,一直到今天,平衡香港大商家對香港政治的影響,成了把握香港形勢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不僅協調大商家與廣大居民之間的利益對立越來越困難,而且,在協調户主與户員之間的利害關系上接近「碰壁」。

  眾所周知,本屆政府當前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在標準工時和強積金對冲問題上取得突破。户主與户員在這兩個問題上已形同水火。

  香港內部問題,不能指望靠外部因素來解決。解決香港問題,歸根到底靠香港自己。然而,近些年,香港走了彎路。最突出的是,在「香港人優先」甚至「香港永久居民優先」的口號下,企圖以有限資源優先供給香港居民來緩和本地大商家與廣大居民之間的矛盾。如何投身「一帶一路」?

  洪雯在上文中批評:「提到『一帶一路』機遇,特首及商界領導人所思所想,還是推動香港產業走出去,到『一帶一路』沿線投資。但是,香港應該采取什麼策略,讓走出去的企業把商機帶回香港,解決香港整體經濟產業單一化、中層就業流失、中產向下流、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等問題,從來沒有人深入研究并向社會深入闡述過。不能在本地為本地人創造機會,號召年輕人走出去便成了順理成章的解決辦法但是,當企業走出去,人才也走出去,香港還剩什麼呢?」

  其實,關於「一帶一路」,香港所面對的不僅是「當企業走出去,人才也走出去,香港還剩什麼」的問題,而且是「哪些企業有條件有能力走出去」的問題。特區政府有責任同時考慮如何在政策層面解決這兩個問題,香港商界和社會各界也需要認真應對這兩個問題。

  至今,政策或者流於空泛,或者過於瑣碎。因為,在宏觀層面,政府缺乏高瞻遠矚、總攬全局的人才;在具體層面,過於依賴外部顧問公司;加之,上世紀70年代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仍然左右決策,以至於無法形成兼顧香港整體、企業和居民三者利益的政策。

  洪雯上文結尾稱:「在香港的土地上,為香港人創造發展機會、開拓發展空間——未來10年,香港各個領域的領導者們責無旁貸。」這句話不錯,但不完整。在全球經濟金融政治格局全面深刻調整大背景下,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間,香港唯有推進與內地經濟融合、投身「一帶一路」建設,香港整體、企業和居民三者利益才能取得協調。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