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張淑婉:中國經濟應走出數字迷思

2016-05-26
来源:香港商報

  中國4月經濟數據出爐,其中信貸數據相對一季度出現大幅回落,市場預測,最早將在下半年看到中國經濟增長顯著放緩。此數據的回落同時表示當局已經意識到沒有必要用加槓桿的方法去硬推經濟增長。

  放緩也好,顯著放緩也罷,歸根結底是一個數字的問題,本報就中國經濟專訪上投摩根投資總監張淑婉,她指出,「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你還要去追求高經濟增長沒有必要,中國政府和人民都應該走出數字的迷思,清楚地去制訂未來的計劃。」

  香港商報記者王理琪

  如果說去年當局仍然在「保增長」和「促改革」上舉棋不定,今年我們可以看到上層領導的態度已經偏向於后者。兩者皆顧周全對現在的中國來講實在有些艱難,更何況「增長」與「改革」兩者間本身就是個蹺蹺板。

  促改革:新5總比舊8好

  市場早早便有呼聲,當局應正視中國經濟放緩這一事實,接受數字,做好結構調整,上投摩根投資總監張淑婉亦表示,如果領導傾向於改革,對中國無疑是好的,新5總比舊8好,調整結構的確短期很難見到效果,但一定要往前走。

  「我覺得中國一直走不出一個迷思,就是糾結於數字,換個角度講,6%、5%的增長率不好嗎?很低嗎?更何況中國現在已經是很大的經濟體,同時還要追求高增長,那這就是政府在給自己很大的壓力。」

  「政府之前提出全面小康社會的計劃,這個計劃是很好的,但如果你經濟結構是不對的,小康社會是不容易來臨的,全面小康社會更難實現。」

  改革需同時正視失業問題

  然而,在高唱調結構的同時,我們始終無法回避一個問題,改革始終要伴隨陣痛,人們糾結數字的原因繞不過對經濟崩盤的擔心,如果經濟增速放緩明顯,公司會不會大範圍倒閉?工人會不會大量失業?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

  所以我們在談「保增長」與「促改革」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將兩者視為「舍A取B」的關系,而是「A主B輔」還是「B主A輔」的關系。在我們決定選擇「改革」的時候,我們不是說完全要拋棄「增長」,只不過是要將數字問題看的稍稍淡一點。

  張淑婉亦表示,我們現在講的是把增長放前面,還是改革放前面的問題,但改革始終是要在經濟、社會穩定的條件下進行的。「保增長」或許可以變成「穩增長」。

  她亦認同,失業問題無疑是要正視的大問題。她指出,因為考慮到失業問題,所以現在調結構不敢全面的去調,而是挑選了幾個行業先去調,比如今年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就是做煤炭和鋼鐵。「政府現在也有成立專項基金,為下崗員工提供補助。」

  看好未來「精緻消費」板塊

  至於經濟會不會硬著陸?或者說有沒有誘發中國經濟在未來會硬著陸的因子?張淑婉表示,至少現在看不到,因為中國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首先,基建方面仍有可為空間。她指出,中國的機場同美國相比,密度仍低,且已滿足不了需求,「比如北京機場一定要擴建,因為真的不夠用,機場的興建可能是接下來中國發展較快的一個部分。」

  另外一些基建項目比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公共私營合作制),國家也是給了相當大力度的支持,張淑婉指,這些項目雖然對GDP增長的效用相對小,但仍然算是有效的投資,畢竟現在的狀況,一些立竿見影的東西已經失去效用了。

  其次,消費方面。「你看到雖然經濟放緩,但消費數據一直沒有太差,且平穩增長。」她分析原因指,中國的有錢人數量是在增加的,所以精緻的或是個性化的消費品現在大行其道。

  「傳統概念上我們覺得中國就是賣低價品,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比如水,以前5塊錢的水覺得貴上天,但現在就是有很多人願意消費。」

  「投資板塊方面,我們也看好『精緻消費』相關的公司,比如旅游,我們不再會看平價團,而是看有沒有個性化的自由行,或者更高檔的消費。」

  最后,中國的國情亦不具備經濟硬著陸的條件。她指出,到目前,中國仍是一個很好控制的國家,它的經濟由國家主導,硬著陸除非國家沒有能力,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是很低的。「你要看到,全世界最有錢的政府就是中國政府。」(中國經濟名家論系列之二)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