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2

二線城市新晉74個地王 央企國企為最大買家

2016-05-27
来源:南方周末

  三四線城市庫存過大,一線城市土地稀缺,財大氣粗的開發商們只得擠到幾個二線城市搶地,使得2016年有望成為史上出現“地王”最多的年份。

  在面粉普遍比面包貴的時候,大家比的不再是面粉與面包的價格,而是過去的面粉與將來的面粉價格。只要不斷拍出新地王,老地王們也會解套。

  今年以來熱門城市的新晉地王,央企和國企是勝出者。

  2016年5月18日晚,蘇州市國土局“緊急”出台土地限價令,對於網上掛牌出讓的10幅地塊設定最高報價,對超過最高報價的,終止土地出讓,競價結果無效。

  該政策的出台背景是蘇州的土地市場過熱,此前一周,蘇州已經撤銷了5幅土地的出讓。5月23日,蘇州吳江9宗地塊開拍,其中兩宗地塊在競拍時因超過最高限價被中斷。

  蘇州此舉在全國范圍都極其罕見,因為商品房土地拍賣的原則是“價高者得”,政府此舉無異於告訴買家自己的“底牌”。如何確定中標者?從遊戲規則上講,最高地價如何定是個難題,定低了引起“搶購”,定高了反而會對市場形成誤導。開發商甚至可以用故意叫高價的方式,讓所有限價土地都流拍,從而抬高房價。

  但在一個地王頻出的年代,蘇州的做法實屬無奈。

  進入2016年以來,全國總價地王、單價地王以及溢價率超過100%的“三高”地塊,紮堆出現在四個二線城市:南京以19席奪冠,接下來是蘇州14席、合肥11席、杭州10席。

  據地產信息提供商克而瑞統計,今年以來重點城市“三高”地王已達到74幅,4月以來的一個半月就占近70%的規模。今年接下來的大半年,只要再拍出12幅地王,2016年就將成為史上出現“地王”最多的年份。

  與地價齊高的,是樓價。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4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變動情況顯示,新建商品住宅價格與上月相比,上漲最快的三甲是合肥、廈門、南京。價格分別比上月增長了5.8%、5.3%和4.4%。緊隨其後的是上海、杭州、北京和福州,增長率都在3%及以上。

  在二手房市場,這三個城市同樣遙遙領先,占據全國漲幅前三位:合肥上漲6.8%,廈門上漲4.2%,南京上漲3.5%。可以看到,在年後一線城市房價狂飆之後,現在已轉入二線城市領跑的局面。

  最亮眼的是南京。一季度土地出讓金中,南京以333.2億元,同比增長372%居第一位。4月,再獲147.5億元,同比增長308%。

  5月13日下午,南京地價攀升的遊戲達到頂峰:當天共拍出7塊地,其中位於河西南的三塊引起了三十多家開發商的鏖戰,最終連番誕生了新晉“地王”。

  其中, 葛洲壩 以總價32.8億元,拿下樓面價為每平方米45213元的地塊,刷新南京單價“地王”。按照地價與樓價的比例,這意味著這一項目未來售價要達到每平方米7萬—9萬才能回本,地價與樓價堪比上海。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當天的7幅地塊出讓,使得南京當天土地拍賣吸金達到248.56億元。

  與以往一樣,地價的飆升,立刻引發了購房者的恐慌情緒。“南京樓市”微信公眾號主編李子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土地拍賣當天,南京當地公號文章就發出文章報道此事,其中三四篇閱讀量達“10萬+”。“公司裏兩個小女孩在拍出地王的第二天就趕緊去買房了”。

  國企央企唱主角

  綜觀今年以來熱門城市的新晉地王,央企和國企均是勝出者。

  在南京房地產開發建設促進會秘書長張輝看來,南京和其它二線城市出現地王現象的原因類似:在去庫存政策背景下,以及加杠杆因素,使得泡沫出現在了最容易出現泡沫的地方——這幾個城市基本面最好、市場需求最旺盛,需求泡沫一旦產生,可以迅速改變供求關系,造成房價和地價的上漲。

  目前,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25%,相當於3倍杠杆;且“首套”認貸不認房,這使得人們買房變得容易了,剛性需求轉化為投資需求,需求泡沫變大。

  這一輪“去庫存”的本意是針對三四線城市,但沒想到推高了不太需要去庫存的一二線城市房價,巨量資本集中流向地產。張輝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中低速增長,房價也由從前的經濟增長驅動型,進入到資本泡沫驅動型的增長模式。

  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研究總監李國政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2015年起,資金流動性增強,各路基金來武漢越來越頻繁。”他說,“我本人今年已經接待七八撥了,深圳、上海、北京的基金都有,都來了解武漢的房地產怎么樣。”

  李子墨說,從2015年開始,全國各地的資金都到南京炒房了,“我們認為這一輪上漲是資本遊戲,實際上是一種貨幣現象,用無限的貨幣追逐少量的房子。”

  在南京的新地王中,人們看到了一個並不熟悉的身影——葛洲壩集團。葛洲壩是隸屬於國資委的央企,以水電投資建設運營為主業。

  在武漢,葛洲壩集團的控股子公司也正與華潤置地合作,開發武漢光穀長動房地產開發用地B包地塊。

  據克而瑞分析,水電系央企正積極搶做大規模。其中,魯能、電建、葛洲壩成為大手筆的“地王買手”,它們今年已在南京、蘇州、天津、武漢、鄭州等最熱門的二線城市花了237億元,搶得9幅地塊。

  實際上,不僅是水電系國企,綜觀今年以來熱門城市的新晉地王,央企和國企均是勝出者。

  在3月底武漢的一次青山片區土地拍賣中,主力競拍者中海地產、中冶置地和江西新力,分別代表著國企、央企和市國資。在南京,近段時間拿到地的開發商主要來自央企和國企,比如葛洲壩、電建、金茂、 上海建工 、保利、魯能、中建東孚等。

  南京樓市的資深觀察者王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企和央企抬高了地價,這是行業共識,“有央企在,中小民營企業拿地很難。”

  新地王“解套”老地王

  “拿地有風險,可能會虧錢,但是不拿地,團隊可能就沒了。”

  在地王現象中,最不可思議的是“面粉比面包貴”,即成交地塊樓面價高於周邊在售的商品房價格,目前它幾乎在所有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都出現了。

  正常而言,開發商拿地價格要低於未來售房價格的50%,才能保證賺錢,最高也不能超過60%—70%。也就是說,開發商以每平方米4萬拿下的地,至少要賣到每平方米6萬—8萬才能回本。

  而南京的新地王板塊的房價會漲到每平方米8萬嗎?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認為不大可能,他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蘇州、南京的地價是不對的,杭州曾經比上海還高,因為地價高,很多開發商在杭州虧錢的,南京是在步杭州的後塵。”

  在他看來,不像上海,南京土地供給大,房價一直在每平方米2萬餘元,現在樓面價動輒超每平方米3萬元是不合理的。

  如果目前的地價不合理,為什么地產商們還紮堆往裏沖呢?

  張輝認為,實際上現在開發商們心頭盤算的是另外的賬本。因為現在三四線城市庫存過大,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開發商們避之不及。而一線城市幾乎沒有新增土地供給。但開發商不能不拿地,因為要保證銷售額的持續增長,維持運轉。

  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擠到二線城市搶地。“現在已經不是在用正常的市場預期拍地,而是無論多高的價格,都要讓自己還在這場遊戲中。”張輝說,最近有南京的房企老總告訴他,“拿地有風險,可能會虧錢,但是不拿地,團隊可能就沒了。”

  其次,在面粉普遍比面包貴的時候,大家比的不再是面粉與面包的價格,而是過去的面粉與將來的面粉價格。“只要未來的地價比現在的貴,現在的地價就是合理的。”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李子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南京一線房企的老總,也覺得現在的地價難以接受,他們期望地價的泡沫由時間和城市價值的提升來消化。

  “南京曆史上,所有的地價泡沫都被時間消化了,過去兩年的地王現在來看,價格都不算高。”李子墨說,“老地王被新地王取代,老地王就解套了。”

  限購歸來?

  地方政府一方面希望賣地賺錢,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房價過高,影響城市長遠的競爭力。

  有媒體統計,在剛剛過去的4月份,二線城市土地出讓金輕松突破1100億元,同比上升280.4%,環比上升38.4%。

  賣地,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地價越高,政府的錢包越鼓。經濟學者吳曉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開發商最喜歡的城市是2014年的廈門,2015年的深圳和2016年的南京,在那裏,政府與開發商含情脈脈,共同操盤,把預期舔得盤幹碗淨。”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總結的2015年地方債圖譜,2015年末江蘇省債務餘額超1萬億,居各省份首位。而在這輪賣地潮中,最熱的城市南京、蘇州都出自江蘇。

  有南京當地媒體統計,今年短短四個半月,南京賣地收入已高達630億元,而其2015年全年的賣地收入為772億元。

  王歡認為,地方政府一方面希望賣地賺錢,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房價過高,影響城市長遠的競爭力,也受到民眾的指責。“這兩天地王拍出來後,有些人說要逃離南京,房價太高年輕人留不下來,城市就沒有活力。”

  迫於房價過高的壓力,最近各地調控“地王”的政策也陸續出台。比如在上海,政府要求周浦“地王”拿出15%的面積由開發商自持,70年不能出售,5%的面積作為保障房建設用地,無償交給政府。

  南京最近也有調控的傳聞流出,比如超過每平方米5萬的地塊在出讓時,一旦超過45%的溢價幅度,將直接配建保障房面積。

  合肥市房地產管理局局長汪菊喜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政府在必要的時候,會進一步出台更為嚴格的政策,不排除限購限貸的政策重新回歸。”

  二線城市中,限價政策已經落地的是蘇州。王歡認為,房地產的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涵蓋了土地財政、稅收制度,“如果只是限價、推保障房,還是會摁下葫蘆浮起瓢。”

  (應受訪者要求,王歡為化名)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