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7

丁新豹談香港巴斯人 在港痕跡隨處可見

2016-06-06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巴斯人是香港一個少數族群,他們信奉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古代稱為祆教,而一般人稱之為「拜火教」,不少拜火教教徒的名字在香港耳熟能詳,「律敦治」和「麼地」都是該教的教徒。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近日在香港商務印書館開講,為讀者詳細講解拜火教的歷史,當中更提及香港巴斯人的組織及巴斯人對香港的貢獻。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北魏時期傳入中國

  丁新豹在講座一開始詳細地介紹了瑣羅亞斯德教的起源與發展。瑣羅亞斯德教,中國稱祆教或者拜火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宗教之一,其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出身於貴族家庭,20歲時離家出走,30歲時聲稱受到唯一的神、造物主Ahura Mazda的啟迪,創立瑣羅亞斯德教,主張善與惡、光明與黑暗二元存在於任何活體內。每個人要善思、善言、善行,揚弃惡思、惡言、惡行。

  由於火是善神Ahura Mazda最早創造出來的兒子,象徵神的絕對至善,所以廟中都有祭台點燃神火,故國人稱之為拜火教。火是能量的來源,代表光明,又是最純净的自然元素,因此特別受到尊崇。「香港的拜火教祭司在進行儀式時一定會戴口罩,從唐朝出土的石刻中也可以看到這點,因為他們覺得人吹出來的氣息是肮髒的,他們不想污染聖火。」丁新豹補充說。

  公元3世紀,瑣羅亞斯德教盛行於中亞及西域各國,6世紀初北魏時傳入中國,稱祆教。唐高祖為羈縻西域各邦,在長安敕建祆寺四所,東都洛陽三座,河西四郡更多。政府設有專官稱薩寶以資管理,由西域人,尤其粟特人擔任。國人信奉者不多,唐武宗會昌5年(845)下令滅佛,祆教受波及,逐漸寂滅。

  隋唐時代是絲綢之路的黃金時期,當時在絲路上最活躍的是粟特人,他們居住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中間的河中之地,即今天的烏茲別克,唐朝稱之為昭武九姓,他們是東伊朗語族,大多信仰瑣羅亞斯德教,他們往來於中亞及中土,把祆教傳到中國來。部分粟特人與突厥通婚,形成雜胡,出任唐朝,位高權重,安祿山與史思明是典型例子,部分更受漢文化所同化。

  19世紀初在港設立洋行

  丁新豹表示,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到廣州進行商貿活動,一些巴斯商人亦隨之而來,廣州和澳門均可見到他們頭戴黑冠,身穿白袍的身影。19世紀初,巴斯人就已開始在香港、廣州等地設立洋行。據記載,1809 年,廣州共有24家外國私人公司,其中只有一家是英國人的公司,其他大多數是巴斯人的公司。

  1837年的《中國業報》記載已有為數不少的巴斯人在廣州營商,貿易季節過后便轉往澳門,他們主要是與英商合夥從英屬印度販賣鴉片來華。鴉片戰爭后,香港被割讓給英國,越來越多的巴斯人移居香港,使這里成為印度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巴斯社區。

  居住在香港的巴斯人人數不多,據知在1877年有74名,1881年增至91人,但影響力卻不容忽視,在1858年數十間外國商行聯署要求港府把律師和大律師兩職業合併為一,以方便營商,聯署的53間商行中有11間是巴斯人開設的,數目僅次於英國商行。在19世紀末,巴斯人註冊了兩個非牟利的社團組織瑣羅亞斯德會及巴斯教堂及會所。

  在跑馬地馬場側有一大片土地用作休镕之用,這里有巴斯人專享的巴斯木球會,他們是繼英國人、愛爾蘭人(也包括葡人)之后第三個獲港府撥地與築墳場的族群,成立於1852年的巴斯墳場位於跑馬地香港墳場的右側,象徵著他們與英人的緊密聯繫。

  巴斯族群一直堅持自己的宗教信念,保留許多古老習俗。隨著他們遷離故土,要迎合异地社會的準則,有些風俗不得不改變。譬如過去教徒死后進行天葬,遺體放在特定地方讓鷹啄食,以免玷污神聖的大自然。在港逝世的教徒已改為下葬墓園,但不會火葬。出資創建香港大學

  丁新豹講道,麼地是戰前香港巴斯商人中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一位,他在1858年來港,起初在一間細規模的本地公司任文員,未幾自立門戶,其商行以營銷鴉片為主,眼見鴉片貿易將取締,他改而進軍股票債券,收獲甚豐,乃與遮打合租遮打麼地洋行,成為香港一間舉足輕重的商行。填海發展香港,亦是由麼地與遮打一起推動的,在兩人的游說及共同努力下,促成了1890至1904年干諾道的填海工程。20世紀初,時任港督盧押認為英國應該在香港設立一所大學,讓英國便於華南地區拓展勢力與鞏固在香港的管治,麼地閱報得知盧押有意興辦大學,親自前往港督府表示支持,并捐出15萬元作為建築費用。為了紀念麼地,港大在2002年在大學校園內豎立了麼地銅像。

  除香港大學之外,九龍木球會亦是麼地創建的,在1908年由麼地奠基,并由盧押主持開幕。另香港的尖沙咀一帶,早期的發展亦是由麼地倡導及資助發展。麼地更獨具慧眼,在當時的香港政府發展香港島時,他便預見了九龍一帶的發展潜力,故后來在尖沙咀買了很多地,今天尖沙咀麼地道就以他的姓氏命名,麼地道及麼地廣場一帶都是在他的投資下發展起來的

  此外,港人熟知的天星小輪的創立也和拜火教有關,1880年,當時一名巴斯人的拜火教徒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他在香港買下一艘單層蒸汽船,既用於載客,也運送麵包和貨物,開展了來往香港及尖沙咀的渡輪服務,「曉

  星」號是第一艘渡海小輪的名字。

  如今,巴斯人在香港的痕跡仍然隨處可見。香港街道中的旭龢道、碧荔道都是以當年在港的巴斯人名字命名的。巴斯人律敦治創辦了律敦治醫院,而匯豐銀行、香港聯交所等金融機構的創立,也都有著巴斯人的身影。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