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滴滴Uber合並傳言盛行背後:補貼是傳統產業價格戰的翻版

2016-07-25
来源:经济观察报

  蕭竹

  滴滴和Uber合並的傳言看上去沒有停息的樣子,即使有來自滴滴和Uber方面的明確否認,但仍然不能阻擋相關傳言的傳播。

  兩家中美互聯網出行服務寡頭,各攜百億巨資的大戰仍未停止,但是,無論前述消息是否屬實,這反映了外界對他們之間競爭關系的相對緩和的預期。並且,在他們之間,即使競爭強度可能會有反複,但緩和已是主要趨勢。

  而對於整個互聯網產業而言,以他們為代表的補貼模式,看上去已經有了終結的苗頭。寡頭的出現以及資本供給的下降,表明了補貼大戰的時代已經終結這個判斷,已是題中之義。在這個背後,其實勾勒出了新興領域的產業演化規律:脈沖式的產業發展路徑已經確立。這對於未來的投資與創業,有深刻的影響。

  這首先要追溯到整個事件的起源。

  創業公司需要迅速成長以在市場立足,在新興的互聯網產業,馬太效應非常強烈。創業者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最後還活著的那一位,那么首先得讓自己變成最大的那位。按照以往的經驗,流行的方法是免費,免費提供服務,以在最短時間內積累用戶,而獲取競爭優勢。

  大約兩年前開始,免費的手段已經不夠用了,這次創業公司決定用送錢的方式來擴大市場。送錢除了能夠獲得用戶之外,還能夠基於用戶規模形成競爭優勢,消耗對手的資本,讓自己成為最後一家,則是燒錢運動的終極目標。

  送錢或者說補貼大戰的高潮是在2014年開始到2015年上半年。這個時間裏,百億計的資金蒸發了,以至於在滴滴和快的合並的時候,他們自己都定性稱,這是“惡性的大規模持續燒錢的競爭”。滴滴和快的燒錢的時候,其他領域的燒錢大戰也在繼續,位於北京的望京區域,有一條“掃碼一條街”聞名一時。

  大規模燒錢發生的時候,樂觀者提出這是補貼時代的開局,免費時代的升級版本。實際上,這是一個虛妄的幻覺。這個現象的發生,以及在這個時間點發生是有條件的。

  這首先與產業結構有關系,創業潮使得在熱門的創業領域極其的擁擠。面對之前O2O、共享經濟等等時髦的創業趨勢,創業者面臨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大的強大壓力。創業潮為補貼大戰發生的前提。

  市場資金的空前供給,為燒錢戰爭提供了彈藥。201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資本市場開始迅速活躍。最初,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大戰略。“國家牛市論”的背景下,股票指數迅速上漲,即使有不同的聲音打壓,依然沒有能夠抑制住這個市場的瘋狂。公司估值水平飆升,拉動了創業熱潮,而飆升造就的財富效應,也讓很多人產生了資本無限供給的幻覺。

  直到股票市場在政策的大棒下崩潰。對違規配資的查處,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市場迅速調轉方向。市場的方向一旦調轉,趨勢就難以扭轉。即使國家“暴力救市”,也難免一時的頹勢,極端的時間裏,整個市場的流動性都消失了。這個影響直到今天仍在延續。

  市場的崩潰,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市場的淡靜,使得資本無限供給的條件被破壞。而隨著大量的互聯網公司在競爭中失敗而退出,在諸多細分領域的寡頭已經開始形成,這使得燒錢大戰失去了繼續大規模持續下去的必要性。

  實際上,往回看30年,我們其實已經多次經曆過了這種輪回。這其實是在很多傳統產業價格戰的翻版,只是:傳統領域的價格戰只是消耗利潤,互聯網的價格戰,實際是在直接消耗資本。

  產業發展由充滿活力的分布的、散落的競爭,走入集中的、寡頭的競爭,都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而互聯網領域,通過極端的燒錢大戰,大大壓縮了這個產業演化的過程。所以,很多新興的產業,在一、兩年間就形成了巨大規模,並為關鍵少數所主導。接下來,我們會看到一個持續的再平衡過程。

  新的投資熱點,如果伴隨活躍的資本市場,那么脈沖式的產業發展模式,就存有必然性了。這或為我們描畫了下一輪投資熱潮的路線圖提供了可能。也許,是否我們能夠得出結論,投資機構規模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