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全球商報香江論壇嘉賓發言

2016-07-29
来源:香港商報

  楊賢:歐美波動亞洲更吸引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鄺偉軒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財政金融與戰略管理學李棕杰出講座教授楊賢表示,英國脫歐帶來不確定性,中斷了全球的經濟融合。他認為,美國溫和復蘇及歐洲經濟持續波動,亞洲地區將更為吸引,建議加強發展以亞洲及中國為中心的經濟系統。

  楊賢稱,英國脫歐打斷了歐洲經濟的復蘇勢頭,并對法國、西班牙及意大利等構成壓力。他又指,英國脫歐勢將壓抑消費及投資,促使各國調整貿易及直接投資等措施。

  中等收入陷阱迫在眉睫

  雖然亞洲地區可望成為全球焦點,但楊賢認為此舉并非「命中注定」:「在短期而言,中、日、韓三國的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加上亞洲各國正面對產能過剩問題,同時內地企業債務問題日趨嚴峻,須重整及改革經濟結構,方能維持合理增長」。楊賢續說,「中等收入陷阱」迫在眉睫,或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繼而停滯不前。

  為了確保亞洲經濟可持續增長,楊賢稱,須加強區內各國聯繫,并且鼓勵私人機構使用科技,突破現有局限;各國亦應確立法治,并構建具有效率的資本市場,促進區內經濟可持續發展。

  柏海川:中企聘3萬法國人

  近年中國企業尋找投資機遇,歐洲也成為熱門投資地,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柏海川昨日出席《全球商報香江經濟論壇》表示,10到15年前,在法國很少有中國的投資,但時移世易下,現時已有200多名中國商人於法國拓展業務,每年約有40項新的投資。(香港商報記者林德芬)

  每年約有40項新投資

  柏海川又指,這些中國企業在法國聘請超過3萬人。首個中國於法國的投資也主要來自併購法國工業企業,中國投資者對法國的技術感興趣,想將其帶到中國。但近期中國投資法國已經多樣化,轉向高科技和服務業。

  談及法國給予外企便利方面,柏海川指出,法國充滿機會,法國對外投資開放,在法國,有2萬家外國企業,這些外企戶用了200萬人,占就業人口的13%,這些企業三分之一為研發、三分之一為出口法國的企業。

  他又指,外國公司投資於法國不僅挖掘法國市場,亦開發產品,制造產品,最后將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尤其是歐洲。法國來自外國直接投資於歐洲排名第三。從邏輯上講,擁有最強大和最成熟行業的國家包括如美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和日本等國家於法國投資。

  他認為,外企到法國投資,主要想透過法國,打入歐洲市場,法國擁有高水平的勞動力及基建,以及創新能力等。

  戴二彪:中日友好提振經濟

  日本亞洲成長研究所研究部長、主席研究員戴二彪表示,2007年后中國(包括香港)已成為日本最大出口國,但2012年后中日外交關系緊張給兩國經貿帶來明顯負面影響。他說,沒有良好的中日關系以及在貿易、觀光、移民、投資等領域新的協作,日本經濟再興目標很難實現。因此,改善中日關系成為日本經濟再興的關鍵因素。(香港商報記者莊海源)

  兩國可促企業雙向投資

  他指出,不和諧的中日關系導致日本在中國市場漸漸失去份額。2015年日本更下跌至中國進口地的第四位,市場占有率降至6%。中日作為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大國和重要貿易夥伴,其相互影響以及對亞洲經濟、世界經濟影響巨大,有必要也有責任改善關系。他建議,在環保、節能、防災、反恐、人口老齡化對策、移民、城市管理等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宜重點推進合作;鼓勵和促進兩國國民之間在包留學、研修、文化體育交流、觀光、國際結婚等雙向交流。他又說,兩國亦可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中日企業雙向投資,如阿里巴巴和日本Softbank就是近年達致雙贏的成功案例。

  李嘉樂:港可培養創意氛圍

  談及本港創意創新行業,香港理工大學專業應用教授、創科匯主席李嘉樂表示,本港創新能力仍有發展空間。由於創科局剛成立,需給予時間讓其發揮作用,先推動整個香港的環境,培養創意氛圍,以吸引更多企業來港。不過,真正想創新,不能單靠年輕人,更需要有經驗的人,如於創意行業內打滾了十年的人才。對於年輕人,最需要給予更多機會,建議年輕人可考慮北上深圳發展。(香港商報記者林德芬)

  人工智能發展,帶來不少便利,但也顛覆全球,而造成更多工種消失。李嘉樂指出,更多藍領階層或失去工作,要應對此問題,政府一定要投放更多資源,給予再培訓。

  倡發展香港制造品牌

  至於新經濟如何發展下去?李嘉樂表示,新經濟體現為數碼化、顛覆、創新、智慧城市的互聯互通世界里。當今,內地優先發展的目標,包括創新性的增長模式、更高效的全球經濟及金融治理、活躍的跨國貿易及投資、包容、互聯互通發展。

  若要創新,除了科技外,香港的食品也可走出創新之路。李嘉樂表示,以食品為例,香港作為美食天堂,最受歡迎的粵菜,可考慮將美味的菜式如雲吞出口到世界各地。例如:發展「香港制造」的品牌食品,打入國際市場。

  關家明:經濟走向非全球化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昨日出席論壇時表示,由去年的希臘債務引起脫歐危機到英國脫歐,都顯示現時全球的經濟發展,正由昔日的全球化走向非全球化。(香港商報記者譚之穎)

  「一帶一路」回應新形勢

  金融以往的全球化都為著配合貿易的需要,隨著英國脫歐,他相信往后歐洲國家脫歐盟會成為現象,而現時全球的經濟正是走非全球化。他續指,現時中東局勢緊張,引伸難民問題以及美國大選導致民粹主義冒起亦成為全球經濟非全球化的導火線。他分析指,非全球化的推進亦會改變全球金融框架,當中涉及的國家的角色和經濟秩序亦有所改變,雖然未必會取代金融框架內的傳統發達國家地位,但會為那些國家帶來競爭。

  他認為,中國積極發展「一帶一路」的政策是回應美國和日本的經濟政策,同時也是再全球化的重要策略,令經濟政策改革開放,更面向發展中國家,改變國際金融架構的平衡,以對抗現時全球經濟走非全球化的發展。

  另外,對於最新公布的香港進出口數字,關家明表示,香港進出口數字下跌是意料之內,跌幅亦見收窄,未見有受英國脫歐影響,他維持預測本港今年出口下跌4%。

  寧馬克:未來商業勢數碼化

  近年,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戰略,成為全球各國在工業和制造業革新戰略上的模範榜樣,包括中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和日本提出的「機械人革命」都是后來者。德國工商會總裁、歐洲商務協會董事寧馬克表示,未來商業發展方向都是由數碼化主導。(香港商報記者 譚之穎)

  寧馬克指,現時新的運營模式和物流架構都是離不開數碼化,所以他認為政策者、工業界代表以及社會各界在未來都應該更注目在數碼化下對技能發展以及物業權等的影響,而「工業4.0」戰略正正就是經濟數碼化的最好例子。他又指,透過數碼化,工廠的生產和物流程序能夠統一處理以完善工序,亦能避免在早期階段會發生潛在的失誤,令人、機器和資源能夠聯絡得宜,而且數碼化可以在改良生產過程引伸出新工種,亦為勞工市場帶來更多新工作機會。

  中歐合作共享數碼機遇

  他認為,同時在數碼化推進的前提下,有助促進中國與歐洲更多的合作,他又認為現時歐亞已經在合作方面準備就緒,雖然歐洲經濟前景未明朗,但歐洲本身擁有創新發展以及較現代化的優勢,相信數碼化發展會隨各國互相合作能克服挑戰。

  王維新:全球經濟須靠私企

  南華金融集團行政總裁王維新昨日表示,亞洲地區經濟存在諸多問題,加上歐洲經濟仍在谷底,在上述背景下,美國有望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他估計,今后全球經濟的增長步伐,將倚賴私人企業,而非由政府推動。(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王維新稱,美股創新高,加上企業能力看俏,有望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相反中國內地正在受到債務問題困擾,另外印度經濟亦不樂觀,而歐洲經濟正處於谷底,故美國有望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亞洲政府應改變決策模式

  面對當前的經濟問題,王維新認為,亞洲各國政府應致力改變決策模式,由過往的規則制訂者(RuleMaker),變成規則的遵從者(RuleTaker)。事實上,亞洲地區過往的經濟政策過度強調公營機構的角色,若引入更多私人市場元素,或為經濟增添活力。

  故此,王維新認為,日后亞洲地區的增長,將倚賴私營企業(PrivateSector)達成,而非單純由政府推動。雖然市場憧憬,今年9月在杭州召開的「二十國集團峰會」(G20Summit)或會提出措施改善環球經濟表現,但王維新相信,會議或不會為環球帶來太大作用。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