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新興亞洲難脫美

2016-08-10
来源:香港商报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劉振業

 
  環球經濟不景氣,筆者常言新興亞洲經濟的下滑問題絕對需要加倍注意。然而,近來留意到坊間有些評論指,在近十多年來新興亞洲經濟崛起下,區內雙邊貿易持續增加已成功減少了對歐美地區的倚賴,這有助抵御發達國家經濟體不振的沖擊。
 
  亞洲區內貿易頻繁
 
  大家或不認為美國經濟有問題。當然,失業率跌至4.9%,道指在歷史新高,暫時問題不太大。但筆者早已講過,現時美國經濟增長已趨下滑,就業市場增長亦漸已見頂。故此,坊間指歐美經濟不振有其道理。若然如此,依現時新興亞洲的區內經貿實力是否真的可以抵御歐美經濟下滑的沖擊?
 
  新興亞洲區內經貿真的如此繁盛嗎?首先,筆者揀選了新興亞洲的七大國家和地區作研究重點(臺灣未有數據),因為除了中國與已發展的香港及日本外,這七大新興亞洲國家和地區已經占了整個亞洲GDP逾七成半,極具代表性。
 
  圖一(根據國家GDP高低并由左至右排列)以2015年數據計算,見到現時印度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歐盟的雙邊貿易總額達到884億美元,跟印度與其他六大亞洲新興國的貿易總額1033億美元不差太遠。大家可能對這些數字不感驚訝,但若以GDP量度,2015年歐盟GDP為16萬多億美元,但圖一除印度外的六大新興亞洲經濟體的GDP合共僅3萬多億美元,可見就算亞洲區內經濟規模不如中美,但貿易之頻繁或顯示亞洲區內已有龐大實力抵御發達國家經濟下滑的風險。
 
  印度是特別的一員嗎?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與美國及歐盟的雙邊貿易總額亦只有588億及516億美元,遠低於其餘六大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的1788億美元,而這六大新興亞經濟體的GDP合共亦只有5萬多億美元,遠低於美國的17萬多億及歐盟約16萬億美元。由此可見,亞洲區內的貿易頻繁度可能已經超越了大家所想。
 
  美國影響力仍大
 
  亞洲經濟要抗衡美國,情況有如歐元區國家想脫離美國的政經影響。歐元區成立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透過使用同一貨幣來減低交易成本,從而加強多邊貿易關系,亦由此減少由美國經濟起伏所帶來的影響。而圖二見到,2015年美國占不同歐元區國家的總貿易比例只半成多點,有些更低至1%至2%,反映歐元區國家甚少倚賴美國作為重要貿易夥伴。
 
  另一方面,圖一顯示的七大新興亞洲地區上,圖二見到在2015年不少國家和地區都頗倚賴對美國的貿易,例如美國占菲律賓的總貿易共一成二,遠多於歐元區一眾國家,就算數到占比較小的印尼,美國占其總貿易亦有8.7%,可見就算近廿多年來新興亞洲經歷了高速發展后,美國對亞洲地區的經貿形勢仍有很大的影響力。
 
  故此,現時新興亞洲的經貿實力是否足以抵御歐美經濟下滑的沖擊?圖二已見美國在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以個別國家和地區而言,一個美國可能已占其總貿易額十多個百分比,這絕對是頗高的。若果美國經濟不振并減少與新興亞洲做生意的話,對亞洲地區的貿易將會造成嚴重打擊。
 
  大部分歐元區國家都已發展為先進經濟體,龐大需求或足以撐起區內的經濟發展,故對美國的倚賴或較少。相對而言,現時亞洲區內的相互貿易固然日漸繁榮,但終歸仍難擺脫美國的影響力。要真正做到抗美撐經濟,似乎仍是漫漫長路。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