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成本高奶價低,小奶農為何“敗”給了復原乳?

2016-09-18
来源:中新網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邱宇) 由于銷售價格不足以支付生產成本,中國的一些奶農正遭遇虧損。在部分企業拒絕收奶、進口乳粉大量涌入的壓力之外,奶農還要面對更頭疼的問題——有些企業用廉價復原乳冒充常溫奶或巴氏奶。

  奶價低迷奶農:混不下去了

  養了18年奶牛,董長林說,今年“混不下去了”。

  董長林所在的浙江省寧波市橫街鎮某合作社原本有四家奶戶,1250頭牛,但如今只剩董長林一人養著最后的200頭牛。

  他向本地乳企供應原奶。企業收購價是每公斤4.3元,但每公斤成本是5元,也就是說,每生產1公斤原奶就會虧損7毛錢。全算下來,一年虧損額高達100萬。

  許多奶農只好選擇退出。“其他三家去年把奶牛全賣掉了,”他說,引進時每頭牛3萬元,賣時按宰肉價算,每頭不到1萬元,合作社虧了2000多萬。

  其實,與北方產區相比,董長林所在鎮的原奶價格還在相對高位。興業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從今年7月開始,北方主產省區奶價連續數周在3.39-3.40元/公斤的價位波動。

  除了奶價低迷,部分乳企拒收現象也讓奶農受到打擊。內蒙古、黑龍江等奶業大省的多名奶農抱怨,乳企每天限量收購原奶,“多一滴也不要”。

  興業證券在報告中指出,2016年上半年,主要省拒收限收的奶量達到總奶量的10%,小奶農和奶站產能繼續淘汰。

  圖為奶牛養殖廠。 中新社發 翟羽佳 攝

  原奶產能過剩

  讓奶農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原奶產能過剩。

  劉江城在奶牛養殖大縣——哈爾濱市雙城區做過奶牛養殖場廠長,據他回憶,幾年前,消費者對國產奶制品的信心有所恢復,許多人開始進口奶牛、投資建廠。

  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在《2016年度乳制品行業形勢分析及下年度工作思路》中發布的數據,從2011年至2015年的5年間,我國進口奶牛共計69.46萬頭,進口量是2001年至2010年10年間的1.67倍。

  超大型規模奶牛場紛紛建設。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收集到的媒體報道信息,共有簽約、開工、投產項目16個,其中萬頭以上牧場11個,總飼養規模26.8萬頭,總投資近120億元。

  “許多人貸款養牛。”劉江城說,根據當地政策,奶牛數超過300頭、并符合其他條件的話,可以獲得300萬元補助,但養殖場真正能拿到手的補助只有一半。

  “現在奶價跌了,當地多數奶農都想把廠子賣掉。”他說。

  對此,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指出,由于奶牛養殖業的盲目發展,導致原料奶產能過剩,一些地方出現賣奶難,乳品企業和奶牛飼養業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北京市一家超市正在進行牛奶促銷活動。中新網 邱宇 攝

  進口乳粉沖擊國內市場

  一方面是原奶產能過剩、奶農賣奶難,另一方面,乳企正大量收購進口的大包粉。

  所謂大包粉,就是用原奶制成的原料粉。“進口乳粉賣2萬元一噸,國產乳粉成本就要3萬多一噸,乳企當然會選便宜的。”劉江城說。

  國產原奶在價格上處于明顯劣勢。根據國際奶業經濟學會的數據,2015年全球全年原奶平均價格為1.85元/千克,美國2.37元/千克,新西蘭1.65元/千克,我國10個主產區原奶平均價格為4.05元/千克。

  飼料價格高、單產量低是背后原因。劉江城說,我國的奶牛一般每頭每天產奶20公斤,年產6噸,而國外品種較好的奶牛每頭年產量高達10噸以上。

  飼料方面,董長林說,粗飼料中的苜蓿草在美國400元一噸,在寧波賣3000元一噸,精飼料中的玉米在美國2毛多一斤,在寧波便宜點也要9毛多一斤。

  “成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怎么跟人家競爭?”董長林反問。

  北京市一家超市銷售的牛奶。中新網 邱宇 攝

  被冒充的常溫奶和巴氏奶

  在董長林看來,進口乳粉對市場的沖擊并不是主要問題。

  “巴氏奶是用巴氏消毒法處理的鮮奶,很難被進口乳粉取代,因為保質期短,本地奶源具有優勢。”董長林說,但問題是,有些企業用復原乳冒充常溫奶或巴氏奶,廉價銷售,斷了奶農最后一點競爭希望。

  他說,“寧波過去有1萬頭奶牛,鮮奶銷量為一天20噸,現在只剩下3000頭奶牛,銷量卻增加到120噸,這多出來的100噸鮮奶是哪里來的?”

  復原乳俗稱還原奶,是指把新鮮牛奶經過高溫殺菌干燥制成乳粉后,再還原成液態奶的乳制品。廣東省奶業協會顧問王丁棉指出,巴氏奶能保存絕大部分的營養,但復原乳要經過多次高溫、脫水、加水的過程,會造成營養成分的流失。

  根據《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使用復原乳作為原料生產液態奶的,應當標明“復原乳”字樣,并在產品配料中如實標明復原乳所含原料及比例。

  2005年出臺的《關于加強液態奶生產經營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在巴氏殺菌乳生產中不允許添加復原乳。

  今年5月中下旬,湖北省食藥監局通報了對10余家企業進行突擊檢查的情況,多家企業因未按規定標注“復原乳”字樣被要求整改。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標注“復原乳”的產品很少,多數液態奶包裝上會標注“生牛乳”。對此,王丁棉說,乳企使用復原乳而不進行標注的現象并不少見。

  北京某超市銷售的一款巴氏奶,配料顯示為“生牛乳”。中新網 邱宇 攝

  尋找出路

  艱難生存的奶農正在尋找新的出路。

  近幾年,通過對生鮮乳進行及時加工,向消費者提供新鮮乳品的“鮮奶吧”迅速普及。董長林也開了一家“鮮奶吧”,用來彌補養殖場的虧損。

  “早上5點取奶,最晚賣到下午5點,有些新鮮牛奶能在出爐半小時之后被喝掉。”他說。

  王丁棉認為,奶農在議價、定價方面是弱勢群體,“鮮奶吧”是被乳品企業壓價和拒收奶逼出來的。

  他說,“鮮奶吧”的經營者多有自有牧場或生鮮奶源,經營更具專業性,主營新鮮的牛奶和低溫奶品。有助于奶農的增收,也能使奶農降低市場風險。

  與互聯網結合的商業模式也開始發展。“人人牧場”是一個平臺,用戶能通過平臺認養奶牛,并享受鮮奶配送上門的服務。

  人人牧場創始人王景星說,奶農把原奶交給乳企,需要經過層層代理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人人牧場大大縮短了銷售渠道,消費者能享受到價格與質量上的雙重優惠。

  “奶農如果只靠給乳企供應原奶,生存會非常困難。”王景星說,“我們現在還算不上雪中送炭,但也希望能幫奶農解決一些問題。”(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