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4

離岸創新創業靠什么“招商引智”?

2016-10-11
来源:解放日報

  日前,上海自貿試驗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總部空間正式啟用。從去年8月基地掛牌到今年總部空間啟用,上海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創新驅動的背後,最終比拼的是人才。上海在“科創22條”“人才20條”“人才30條”中,都強調了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推進這一建設進程,還需要哪些突破?

  不受相關國家稅制規制

  “離岸”,意指海運船只離開港口進行貿易。目前,運用離岸概念較多的地方有幾個領域,如離岸公司、離岸業務、離岸外包等。離岸創新創業是指設在某國境內,但不受該國相關法規管制或者突破現有政策法規限制的機構、個人所進行的創新創業活動。

  離岸創新創業的主體是非本國居民或機構。就我國而言,主要包括兩個維度:一是指境外自然人、法人(包括在境外注冊的中國企業)、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及其他經濟組織;二是中資機構的海外分支機構,但不包括境內機構的境外代表機構和辦事機構。

  離岸創新創業活動以國境或一國之內的不同經濟區域作為分界線,其業務運作可在離岸管轄區外的世界各地直接開展。其一是類似公海遊弋的郵船或者推而廣之的“浮動城市”,屬於流動的、具有一定自由的特定空間;其二是經法律授權的特定離岸法區,可以視為不在公海遊弋但某種程度上同樣具有某種自由的“藍色種子”。這些特定離岸法區具有減免稅務負擔、無外彙管制、免簽證等特點,適合科技創新企業、風險投資及全球企業家生活和工作。

  離岸創新創業機構雖然注冊在某國,但基本不受相關國家法律和稅制規制。特別是,如果非本國居民的創新創業者在當地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話,當地政府對其沒有任何稅收,只收取少量的年度管理費。同時,所有的國際大銀行都承認這類公司,並為其設立銀行賬號及財務運作提供方便。

  上海探索實踐的案例

  目前,上海開展的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主要有以下幾種案例:

  一是外聯發、藥明康德的萬眾創新中心案例。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等共同創立萬眾創新中心,主要有以下特征:1、鎖定目標客戶。國內端,以培育客戶為主要目的,鎖定30多個具備一定規模但研發能力相對薄弱的優質項目;國際端,聚焦市場前景好、增值潛力大、具有投資價值的初創型項目。2、創新運營模式,利用線上與線下結合、創新與創業結合、投資與孵化結合的綜合體系,助力人才創新、創新政策、金融創新、技術創新等,形成資源、資金、技術集成化的服務體系,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3、提供環境保障。不僅提供人才服務、辦公場所、互聯網、儀器設備等硬環境支撐,同時提供技術服務、金融服務、貨物資金進出通道、負面清單、專利審查快速通道、新藥審批綠色通道等軟支撐。4、利用保稅優勢,推動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活動。

  二是美國機械制造技術協會(AMT)的“預孵化”案例。

  AMT提供的離岸創新創業模式主要特點有:聚焦對象是協會會員,主要是機械領域中小企業主和創業者,充分利用自貿區離岸或保稅優勢開展“預孵化”。離岸創業者一方面可以依托這個平台,利用境內關外的政策,降低關稅及相關證明申請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平台,向更多國內客戶展示、試用設備,還可去往全國各地,直至銷售成功、創建在華公司或分公司。目前,已經成功孵化150家企業。三是自貿區“科創1號”案例。

  在自貿區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總部,國際孵化器模式典型代表是自貿區“科創1號”。自貿區“科創1號”包含多個平台的集成,所提供的離岸創新創業服務主要有兩個類別:一是區內注冊、海外經營。例如,國內創新創業企業、人才在保稅區內。可以利用免關稅國際研發設備、耗材和離岸賬戶(資本)等資源,從而更高效、更低成本地開展活動。二是海外注冊、區內經營。在海外注冊的創新型企業、人才,在保稅狀態下,可以通過先進技術、創新成果開展模式,對接乃至滿足中國及全球市場需求。

  定制化服務引進人才

  著眼未來,上海需充分發揮自貿區制度優勢,以市場化的機制和手段引進海外人才,營造開放、便利的創業營商環境,服務和促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

  一要吸引最廣泛的離岸創新創業主體。要關注已經取得外籍的海外留學人員,讓他們在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施展才華; 要把握“高鼻子、藍眼睛”和海外“背包客”等懷揣創業理念、手持創新技術的人將上海作為創業首選城市的趨勢,面向全球“招商引智”。

  二要進一步開展先行先試和創新突破。比如,抓住加快推進外國專家證、外國人就業證“兩證合一”的發展契機,形成經辦地點、經辦系統、工作證件的統一和整並,減少海外人才出入境方面的不便。

  三要強化創新創業服務。例如,對海外人才分層分類提供定制化服務。對高端海外人才離岸創業,提供實用新技術、新產品交流推廣的服務; 對中堅骨幹技術團隊的引進,提供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和融資服務;對“候鳥式”海外人才柔性創業,提供服務保障體系。

  四要完善配套服務。從實踐情況來看,解決海外人才來華或來滬創新創業的安居問題至關重要。這就需要靈活的政策法規體系、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務以及完善的職業咨詢介紹、個人醫療、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知識產權、語言文化、社會融入等政策。(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汪懌)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