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国资监管改革宜先明晰产权

2016-10-27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报网讯】国资委昨日表示,将再一次改革监督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作用,新设三大监督局,并建立监视工作三大平台。这一举措,也是新一轮国资改革后国资监管方面的重大改革。受访专家认为,此次改革仍属於自我监督范畴,效果主要依靠官员自身。国企改革到现在仍然面临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对於国有企业的监督也做不到「血肉相连」的切身利益相关。国企改革仍应沿着国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既定的改革方针继续下去,并在追责过程中将责任与薪酬、政治前途挂钩,这样监管才沦为一句空话。伍敬斌

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结合国资委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国资委副主任王文斌表示,目前提出了加强监事会监督的重要举措,首先是强化工作领导,额外增加一位国资委领导,协助分管监事会工作;二是强化机构支持,设立3个监督局,负责核查、处置监事会反映的问题,并组织开展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调查,提出相关责任追究的意见建议,形成监督工作完整闭环;三是强化运行机制,分别以委党委会和主任办公会、分管委领导、监事会主席为主体,形成领导决策、协调处置、监督报告等「三个平台」,推动监督成果综合运用。

  王文斌表示,总的来看,透过「三个强化」、「三个平台」以及设立三个监督局,进行体制机制调整,将更加强化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更加有效发挥监事会的制度优势,更加充分发挥监事会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的重要作用。

  财经评论人余丰慧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国资委的定位是「国家出资人」,派驻监事会入国企,是其中一种监管手段。新设三大监管局和建立三大平台,是为了强化监事会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作用。如果各个部门与职位都能切实遵循规章制度的话,确实能够更大限度地阻止国有资产流失。

  监管动力难激发

  不过,有论者怀疑,这套改革方案仍然没有摆脱自我监督的范畴,既无自上而下的监督,又无自下而上的监督,效果难以保证。余丰慧亦认为,这项改革仍然没有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来进行,行政色彩仍然比较浓厚。国资委派驻的监事会、个人,监管动力在哪?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并且,假如监事会成员都在企业领导处的话,问题就更难解决了。从主观意识来看,当上层压力足够大的时候,监管落实到位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而当上层压力不够大的时候,监管工作很快就会松懈下来。目前的措施,仍然存在很多变通、走样和弱化的空间,监督者与监督效果「血肉相连」的机制仍未建立起来。

  他表示,国有企业的问题在於,国有企业的股东往往被虚置化。说是国家所有,意思就是全国人民所有,那麽具体谁能够跟这个有企业血肉相连的关系?企业发展好了,谁能够切身体会到好处?企业不好,谁能够切身体会到坏处?这些问题到现在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因此国企往往容易被小团体控制。

  所以,国资改革面临着产权必须明晰化的问题。余丰慧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已提出一项改革方案,实行股份多元化,引进民营股份与员工参股。如果一个国有企业里,民营股份能够达到30%,再加上职工参股能达到10%-20%,那麽这些股东所进行的监督就是血肉相连的,因为自己的钱投入了企业,对企业的监督自然是发自内心的,监管动力十足。这才是混合所有制里杜绝企业资产流失的根本所在。所以,国企改革,仍然应该沿着国家既定的改革方针继续下去,遗憾的是,几年过去了,仍然只能看到相关部门在现有机制上修修补补。

  追责要触动切身利益

  那麽国资委此次改革注重国企重大损失调查,是否意味着国企管理层要为国家资本负责,并建立追责制?如此是否国家会考虑未来不再为国企投资损失兜底?余丰慧认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调查与摸底,或许有建立追责制的意思,但不为国企兜底是不太可能的。不过,摸底调查总是没有错的,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余丰慧建议,三大监管局也好,三大平台也好,调查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之后,一定要把处分的结果与当期造成资金流失的管理层、董事会的薪酬联系起来。并且追责的时候,即使那个领导已经离任,也要追究他的责任,将责任与薪酬与政治前途挂钩。这样监管才不仅仅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