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0

票房泡沫被戳破 中國影業“出海借船”

2016-10-28
来源:一財網

  當很多人還在幻想今年中國票房或許會達到甚至超越美國時,一場暑期檔滑鐵盧擊碎了很多人的預言。而隨著萬達、阿裏巴巴、華誼兄弟等中國公司的頻頻“出海”,似乎預示著國內資本大鱷們還是看到了中美電影產業的差距,“出海取經”勢在必行。

  回想起年初,很多人預測中國電影票房今年就將達到甚至超越美國的約100億美元規模,這樣的預測也並非毫無依據,甚至還有那么幾分可能,至少2016年年初當廣電總局公布了中國2015年票房情況時,很多對此篤信不疑。

  2015年,中國票房達到了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81部票房過億的電影中,國產電影占了47部。如果照此增速下去,2016年票房即便保持2015年的增長比例不變,票房也有655.3億元,正好與美國100億美元左右票房相當。

  今年第一季度的內地票房繼續保持了穩定的增幅,累計票房過145億,同比增長50%,其中,國產片優勢較大,票房產出約為105億、占據整體的72.4%,僅《美人魚》單片就貢獻了33.8億、占比超過三成——這樣的增速如果維持到年底,達到美國票房,甚至榮登全球票房第一的寶座也並非難事。

  不過,這種增速僅在一季度曇花一現,就陷入了令人困惑的票房低迷。

  影業“泡沫迷局”

  二季度開始,“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便迎面撲來:國產片集體淪陷,進口片也不盡如人意。票房勉強過7億元的《北京遇上西雅圖2》成為該季度國產票房冠軍,要知道,一季度冠軍《美人魚》票房可達到了33.8億元。

  如果說二季度票房低迷很多人還能以“淡季”作為借口,那么傳統“旺季”暑期檔票房遭遇滑鐵盧,則擊碎了大多數人的幻想,把中國票房打回原形。

  2016年電影暑期檔中,6月、7月、8月內地票房總產出約124.24億,不要說高增長了,跟去年相比幾乎沒有增長。但對於大多數關注中國電影的人來說,最引以為傲的票房表現上不再高歌猛進,原地踏步的局面讓很多人不適應,繼而開始反思中國電影票房到底怎么了。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第一季度蓬勃的市場表象依舊無法掩蓋“品質”是中國電影痛點的一大現實。中國電影經過連續十年複合增長30%的高速發展之後,工業體系、傳播體系、有效資源及深度開發、創意與想象力多方面的短板已越發凸顯。

  要追問中國電影到底發生了什么,3月份的一部電影露出了中國電影票房的“馬腳”。

  《葉問3》票房大量造假,讓人意識到了中國電影票房存在水分。伴隨著在線售票平台的競爭,大量票補出現,而為了讓票房能有個好的起片(電影上映前三天左右的票房表現,這直接決定院線對該電影的排片),大量電影制片方、發行方拿出了大筆宣發費用用於票補甚至造假。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表示,中國電影票補大約在40億到50億之間,占票房總額的10%。票補與這兩年電影行業的“互聯網+”密不可分,是業內較為流行的一種做法,一般是影片與在線選座網站合作,形式上大都是9.9元看電影等活動,貼補方為發行方或片方。票補大大刺激了票房,但隨之也產生了巨大泡沫:一張面額為30元的電影票,消費者掏9.9元,片方和票務平台出20.1元,但票房仍以30元計算。

  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豐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票補甚至票房造假的確存在,特別是在《葉問3》之前,票房下降也與此有關。

  票補所推動的中國電影票房“虛高”,讓一些清楚真相的人擔憂,他們認為票補這種人為推動帶來的“非理性繁榮”,恐將帶來電影市場的“泡沫化”和市場秩序的紊亂,長此以往對電影產業健康發展不利。

  資深電影人吳思遠就認為電商幫了電影的同時,也損害了電影,“9塊9一張電影票,不應該是這樣的。全世界都有網上售票,電商只收手續費,電影票還是一樣的價格,該50元就是50元。”吳思遠說,反觀中國的電影市場,電商與片方燒錢補貼,讓觀眾覺得電影票是低廉的,50塊一張電影票反而成了暴利,“對這種狀況,我是非常悲觀的。

  張豐表示:“總的來說,中國電影並沒有停止增長,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電影還是有9%左右的增幅,目前只是增速放緩,但是回過頭來看,整個電影行業,2015年的增速難道不是過高了么,放眼看中國各大產業,有哪個產業達到了一年48%以上的增速,背後有很多原因,越來越多資本進來,但對於真心想要做電影的人或公司來說,增速放緩並非壞事,這才是一個更健康的電影產業環境。”

  他山之石

  在中國電影陷入低迷的同時,中國公司也在加速出海,萬達集團在斥巨資收購美國AMC和傳奇影業後,其下一個收購目標似乎直指“好萊塢六大”(派拉蒙影業、20世紀福克斯、華納兄弟、迪士尼、環球影業、哥倫比亞公司)。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萬達將於年內宣布對兩家美國非生產性電影公司的收購,每家價格都在10億美元之上。王健林還強調,萬達明年將開始向全球大片進行聯合投資。

  “我的目標是買好萊塢的公司,並把它們的技術和能力運用於中國市場。”王健林說,如果派拉蒙影業、20世紀福克斯公司、華納兄弟公司、迪士尼公司、環球影業、哥倫比亞公司這六大電影公司中的某家願意賣給萬達,萬達會有興趣。

  除了萬達,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阿裏巴巴也在幫助中國電影出海,在今年與20世紀福克斯、派拉蒙等好萊塢制作公司合作之後,阿裏影業(阿裏巴巴子公司)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上又有了新動作。10月9日,阿裏巴巴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與AmblinPartners達成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投資、聯合制作、衍生品合作以及宣傳發行等領域展開密切合作。此外,阿裏影業也將派駐一位代表加入AmblinPartners的董事會,參與公司的重大事項決策。AmblinPartners是美國知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公司。

  很顯然,中國公司加速出海,特別是到好萊塢投資並購或尋求合作,背後都是希望為中國電影尋求新的增長空間。不過,好萊塢真的能幫助中國電影繼續獲得更高的增長空間?

  對此,陳少峰向記者表示,中國電影有它自己的路線圖,需要提升內容質量,打造通吃型(合家歡)、國際化、可以延長產業鏈的電影。另一方面,大的電影公司往多元化盈利的方向走,包括並購、國際化合作、尋求新的內容來源等。要跟好萊塢取經,以提升內容質量,也要拓展國際並購;同時要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和娛樂文化內涵。當然,國際合作短時間內解決不了大問題。

  張豐表示,好萊塢公司很有曆史,特別是六大,體系也比較龐雜,有其運行的一套規則,這套規則某些情況下看似效率低下,甚至有些迂腐,但由於電影投資是風險很大的投資,幾乎都是“二八定律”,20%的影片賺錢,80%的影片虧損。某種情況下,這種景象未必是迂腐,特別是企業規模不一樣的情況下很難去評判,有時候對於小企業來說,創新精神是唯一的生路,但是對於大公司來說,不得不控制風險。我們也經常看到好萊塢六大的一家影視公司CEO搞一個創新,投資幾億美元投拍一部影片,最後狂賠,然後CEO換人,給公司帶來巨大陣痛,需要很久才能恢複元氣,從這一點上來說,好萊塢的謹慎某些時候也是一種必要。

  中國對於好萊塢的學習之路還很漫長,但也要有所側重。張豐表示:“某種程度來說,好萊塢公司絕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每年都會去一兩次好萊塢,我認為好萊塢有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第一,電影工業化流程,這方面我們還差好多;第二,好萊塢發行體系,現在除了好萊塢,哪還有國家電影能夠做到全球放映,好萊塢那一套發行理論很值得我們電影發行同行靜下心去理解。”

  雖然好萊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但摸索出一套好的學習或合作模式同樣重要:真正打通東西方電影的交流,像一家公司的同事一樣坐下來交流電影制作技術、合拍一部電影。

  “一部優秀的中美合拍片的誕生,並不是指中方投入一點資金就算合拍了,而是在題材、文化創作上真正地合拍。導演李安的作品上已經看到這樣的影子,他在努力嘗試把東西方文化融合,讓電影能夠吸收東西方的優勢,並為東西方所接受,今後這樣優秀的合拍片或合作會越來越多,中美影視企業之間並購也是在推動這一進程,但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三到五年,甚至八年的時間來考量。”張豐坦言。

  微影時代高級副總裁楊丹向記者表示,雖然目前中國電影票房出現一定低迷,但電影生產周期很長,只要趨勢是對的,對中國電影內容乃至票房提升還是有信心。對於中國電影向好萊塢取經尋求新的增長,他覺得是雙向的,從內容生產上來說,北美有很多內容生產管理經驗值得我們快速學習並消化理解,北美也在跟中國做交流,也需要學習中國市場的經驗。國際化不一定是完全拿過來用,而是更多從北美的一些經驗、發展過程中去學習理解他們成功的秘訣,而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何天驕)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