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小鎮戲劇:狂歡中,也得學會與孤獨相伴

2016-11-07
来源:光明網

  近一段時間,小鎮戲劇節在中國戲劇界成為一個熱詞。以今年的烏鎮戲劇節為例,10天的時間集中展現了22部特邀劇目、18部青年競演、6場論壇、5個戲劇工作坊、5場戲劇峰會、3個戲劇主題展覽以及1場《莎士比亞戲劇朗誦會》。青石板上走過熱鬧的嘉年華,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擺過熱氣騰騰的長桌宴,明星們換下戲裝就出現在臨河的茶館和咖啡店里,導演忙里偷閑在朋友家的后院打籃球,深夜食堂里劇組討論不歇直到萬籟俱靜,連賣醬鴨鹵味的阿婆也這么和熟人打招呼——“那個話劇,好像是叫《人民公敵》的,你后來去看了伐?”戲劇生態是如何在江南發生并適應的?很多人非常好奇。

  波蘭版 人民公敵 亮相烏鎮戲劇節,圖源網絡。

  這期間,有一場中外戲劇人的對話成了網絡直播熱點。對話者是“烏鎮戲劇節”發起人之一、演員黃磊,戲劇節總策劃丁乃竺,柏林赫爾梯行政學院國際文化政策高級研究員漢斯·格奧爾格·克諾普,以及俄羅斯契訶夫戲劇節副主席特羅斯特尼科娃·愛麗娜,這場對話在24小時內吸引超過26萬的網絡點擊量,江南小鎮內外都讓人感受到了戲劇的熱火朝天。黃磊說:“來這里看戲,我們用一個環把你‘關’起來了,你只能看戲。戲劇觀賞群體、觀賞習慣是一個養成的過程。作為創作者來說,不是一定要很多人認同的東西才能讓自己心安。孤獨是藝術家的一部分,有時得學會與孤獨相伴。”

  發展戲劇觀眾,是一個全球性“難題”

  “發展戲劇觀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容易。”柏林赫爾梯行政學院國際文化政策高級研究員漢斯說,在柏林,如果演出方、劇院懶于“挑逗”觀眾,刺激觀眾,那么馬上就會面臨失去觀眾的危險。“一個社會、一個地區應該把普及藝術教育當做必須的、且緊急的事來做。”

  漢斯這幾年都會來烏鎮戲劇節,他認為把當今世界好的先鋒戲劇帶到古鎮來,能使戲劇、藝術家和觀眾產生非常重要的聯系。白天看戲,晚上約會,閑時在小茶館上聊一聊,文化就流淌出來了,“不要把小鎮變成博物館、變成化石,而是要讓它充滿生活的氣息。要和懂藝術、有遠見的企業家一起喝酒聊天。”

  愛麗娜說,創立于1992年的俄羅斯契訶夫戲劇節,是俄羅斯最早致力于將海外戲劇作品引入本土的戲劇節,在它創立之初很難找到本土觀眾,“這一點,烏鎮的出發比我們好。”一年又一年,最初的艱難慢慢變成過去。“隨著引入國際優秀作品和導演,本國年輕的藝術家視野一下子就開闊了。”

  向國際聯合制作發展,做世界的戲劇節

  從創辦烏鎮戲劇節的想法誕生到正式落地,整整過去了15年,“很多奇妙的事情都是酒后發生的。”黃磊笑說,如今在中國,能夠步行著到達12個劇場的地方只有烏鎮,“仔細回想,第一屆有很多的東西我們是預想不到的。當時只有6個戲,5個演出場地,對于搭建戲劇節,我們和烏鎮上下3000名員工一起重新開始學起。”黃磊說,烏鎮戲劇節今年四歲了,在它的身上保留著一個孩子擁有的東西——就是純真、童心,對藝術最直截了當的喜愛,這種特質一直存在于藝術家身上。四年間,團隊用很嚴謹,但又很天真的方式在一點點搭建戲劇節,“在不知不覺間有了更大的使命感。”

  第四屆烏鎮戲劇節召開新聞發布會,圖源網絡。

  漢斯提出烏鎮戲劇節可以向國際聯合制作的方向發展,黃磊深表同意。他也在思考這個全新的理念,做一個世界的戲劇節的活動,和英國愛丁堡戲劇節、美國俄勒岡戲劇節等展開合作。“把已經完成的戲劇作品帶到烏鎮,這本身是很好的。如果有機會,把藝術家們集結在一個情境、場合和語境下,讓他們共同聯合和創作,去打開彼此的思維,也許到第8屆烏鎮戲劇節的時候,烏鎮戲劇節會成為一個世界戲劇節的節日。”

  “到時,需要更多大膽、勇敢的追夢人。”丁乃竺補充道,“當我們要進入到共同制作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制作人。希望今天來到烏鎮戲劇節的年輕人都能參與其中。”(文/童薇菁)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