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港深創新合作 打造高端引擎

2017-01-08
来源:香港商報

  東有河套 西有前海

  港深創新合作 打造高端引擎

  在今年首個工作日,香港與深圳便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河套定位於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科技創新成為深港合作的高端新引擎。接受本報採訪的多位專家表示,這一合作對港深雙方都是利好,可謂天造地設,科技產業將成為未來兩地重點合作的產業。利用好河套這一創新科技平台,將有利於深圳招攬國際頂尖人才,亦將極大地帶動香港科技產業的發展。可以預計,定位於創新科技的河套,將與專注於現代服務業的前海一道,構成未來深港合作的雙翼,這為深港融合和創新發展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香港商報記者李穎

  河套定位利好港深

  河套開發得以成功簽約,離不開兩地高層的落力推動。現任廣東省代省長的馬興瑞,在任深圳市委書記期間三次與特首梁振英正式會晤,「務實推動落馬洲河套地區規劃建設」,是會談中的重要議題。受訪專家高度評價兩地高層在此合作中所展現的務實作風與長遠眼光。

  有份參與落馬洲河套方案設計的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向本報表示,河套開發討論近20年,現在經過兩地協商,作出了重要的合作決定,使得原有的權屬問題得到解決,深港雙方也就合作模式達成了共識,這對深圳和香港雙方都是利好。

  「按照雙方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此番明確落馬洲河套地區產權屬於香港,管理也是香港方面。1997年7月1日,按國務院劃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土地範圍,河套地區是落在香港行政區內的,管轄權當時就已歸香港,而土地本身的業權,當時雙方還有不同的看法,這次也已統一了。此次明確業權交給香港,香港方面由科技園出面,深圳方面也會以適當的方式參與,還是雙方共同開發。此番深圳未再在業權上作堅持,力推實質性的雙方合作開發,顯得非常務實。」方舟說。

  依託河套形成完整科技創新鏈條

  接受本報採訪的多位專家表示,河套地區定位港深創新科技園,優勢非常明顯。嶺南大學經濟系教授何濼生用「天造地設」來形容河套的共同開發,「再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河套更適合了。放眼深港地區,除了河套,很難找到另外一處地方,可以用來開發,承載這樣一個重任。一平方公里也不小,一百公頃,可以發揮的作用很大。」

  在何濼生看來,「這個合作的項目既不完全是香港的,也不完全是深圳的,可以好好地利用這一平方公里的地方,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創新科技是香港最需要加把勁發展的方面,僅憑香港自己的開發難以成功。香港在前期的研究方面做得很好,但在科技與產業的聯動方面就差了一些。深圳可以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經驗,幫助香港將科技與產業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閣亦向本報表示,深圳是公認的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內地模範城市,整個城市創新、創業及產業生態在不斷地提升,一些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力提升非常明顯,在科技方面的綜合競爭力非常強。深圳的創新尤其體現在科技成果實現了充分的產業化。這說明深圳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程度非常高。而香港的優勢在於有很多全球頂尖的大學,如港大、港中大、港科技大等在基礎研究、高端理論研究方面都屬全球領先。但香港科技的產業化卻遠遠落在了深圳後面,香港自身的創新科技多年來一直未能發展起來。

  「事實上,香港在創新科技上必須與深圳合作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科技創新的鏈條。而這個產業鏈條的建立,必須要有一個空間的依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河套正是最適合的這樣一個地方。」張玉閣表示,在河套地區設立深港創新科技合作示範區,整個的跨境要素資源都在此集中,這塊地方既屬於香港,又離深圳比較近,在此形成一個要素資源的窪地,可以想像會有一個多高的起點。

  各顯其能 各得其利

  在方舟看來,港深在邊境進行一些科技合作,是對雙方都十分有利的事情。他預料科技可以作為兩地未來一個新的可以重點合作的產業。「科技產業方面,我們更希望深圳能夠輻射香港,因為深圳已經有一些世界級的優勢科技產業群。但香港在法制、稅制和教育資源方面有一些優勢,怎麼把這兩者的優勢配合起來,是兩地合作的重點關注方向。」

  對香港來說,香港本地的科技產業發展不是很勁,一河之隔的深圳在科技產業化方面卻已遠遠走在了前面,包括在通訊、互聯網產業都有世界知名的領軍企業,香港想要利用河套這一平台,吸引頂尖的深圳及內地科技企業,同時也吸引一些國際高科技企業,把河套打造成一個創新科技產業平台,由此來帶動香港產業的發展。

  而對深圳來說,河套的開發有兩個直接的好處:一是深圳的高科技企業已不局限於吸引國內的人才,而是要吸引更多頂尖的國際性人才,在此方面香港河套將是極具吸引力的一個平台。如果深圳把一些科研基地放在香港,便能利用香港特殊的體制優勢,引進國際人才。河套業權屬香港,將實行香港的法律,享受低稅率,便於深圳招攬國際人才及處理國際業務。也將為深圳企業下一步的國際化提供服務。」

  便利人員流動有新計劃

  方舟表示:「據我們了解,深圳很多知名的高科技企業、研究所都有興趣在河套地區設立研發平台,來吸引國際人才。」他透露,港深創科園在人員流動方面另有新的計劃,將提供人員流動的便利,以吸引西方高端人才。

  他認為,深圳的國際級高科技企業,如果能夠把香港作為全球研發基地,以此吸引高端人才,來為深圳的企業服務。科研人才住在香港,全球研發中心基地放在香港但為深圳企業服務,這樣深港兩地可以建立一個密切合作的關係,同時也能夠幫助香港自身帶動科技企業的發展。

  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閣亦向本報表示,河套地區一定是各種要素資源高度聚集的地方,包括各種資訊、產權交易、展覽,商業洽談,一些高端的中試,類似華大基因那種,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對法律要求比較高的,涉及到人體的檢測實驗的項目,很多都可以在那裏試行。在該區域實行香港的法律,對深圳創新科技產業非常有吸引力。

  創科合作不局限於河套

  另一方面,方舟認為河套以北的深圳地區也將藉此迎來轉型的機遇。包括皇崗口岸集裝箱卡車停車場、福田保稅區等,都面臨一個轉型的問題,這些地區過去是發展物流為主,河套發展起來是能輻射到上述兩個區域,作為配套區域共同發展,也是盤活了這些土地,這對香港和深圳都是利好。

  張玉閣亦認為,河套地區搞創新科技,在深圳一側,會帶動皇崗口岸和福田口岸的改造提升,以及福田保稅區轉型升級。在香港一側,會帶動粉嶺北、古洞北的發展。按照香港的鐵路規劃,未來將有一條北環線將東鐵和西鐵從中間打通,連接元朗和上水。這樣一來,整個深港的要素資源還是在向中部的福田口岸和皇崗口岸集中,對接深圳福田中心區和香港新界北。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深圳市福田區政府已悄然謀劃以皇崗口岸、福田保稅區和河套北片區為核心的大河套片區開發。根據深圳市福田區政府對河套以北深圳境內地區的規劃,未來該區將重點發展跨境電商和國際物流,構建深港合作新廊帶。透過未來加強交通聯繫等,河套北片區有可能成為區域合作樞紐。在此,福田區委書記肖亞非就透露,該片區將發展成集口岸、交通樞紐、商業、辦公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區。可以預見,包括皇崗口岸周邊及福田保稅區的河套以北地區將迎來一場價值的重新發現。

  可以預料,港深河套創新科技合作將不僅僅局限於河套地區。在空間布局上,方舟建議,深港雙方可考慮在靠近邊境的地區建設科技產業帶,將深圳南山科技園、福田保稅區、香港河套地區、香港新界東北發展區預留的科研用地等整合規劃,將形成一個沿深圳河發展的跨境創新走廊。

  河套前海雙翼齊飛

  河套開發定位的確定,讓人們不禁拿它與前海作對比。雖然河套的面積遠不及前海,並且前海重於金融和專業服務領域,河套側重於深港兩地的科技合作,目標是科技企業。但在受訪專家看來,定位於創新科技的河套,將與專注於現代服務業的前海一道,構成未來深港合作的雙翼,推動深港融合和創新發展步入新一輪高潮。

  港深科研生產結合「無得頂」

  徐立之:河套有望比肩矽谷

  香港商報記者林駿強報道:港、深兩地政府早前簽署合作備忘錄,在落馬洲河套區合作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各方一致好評。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昨日直言,有關園區發展潛力大,因背後有內地的龐大市場,甚至有力將美國知名的科技重地矽谷比下去。他指出,將本港的強項基礎科研,與深圳的高科技生產強項結合,能做到「優勢互補、有機結合」,直言「無得頂」。他又相信未來的新經濟將由創科行業帶動,又希望本港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香港、深圳政府早前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河套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並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的附屬公司負責建設和營運,既會建立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也力求吸引國內外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備受各方期待。

  港科院院長、科技園董事局成員徐立之接受TVB節目《講清講楚》訪問時表示,位於河套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潛力很大,因背後有內地這個龐大的市場。他甚至指出,有很多人都認為美國的矽谷會被比下去,「因矽谷後面只有美國,美國人口不及中國人口多。」

  港基礎科研+深高科技生產

  徐立之提到,本港的基礎科研是強項,世界聞名,許多外國公司都會來香港,購買本港的知識產權;至於高科技生產,則是深圳的強項;他稱如果港、深兩結合,會做到「優勢互補、有機結合」,形容這是「無得頂」。

  他續解釋,於學校內的科研工作,其實屬於「很高層次」,又指出基礎的發現、發明,本身很難一步到位成為產品;不過,如這能在河套地區發展,與深圳一起結合,市場得以擴大,自然生產發展也會增強很多。

  創科行業帶動新經濟

  徐立之也強調,本港的經濟發展,並非只有金融、服務業市場;他相信本港有能力發展本身的創科產業,更預料未來的新經濟都會由創科行業帶動;在學界工作多年的他也認為,最重要是本港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徐立之建議本港改革大學收生的制度,以增加學生選科的彈性。他舉例道,中學現時的文憑試,可以減低中文科、英文科、數學科、通識科等4個核心課程的比重,讓學生有較大空間選讀心儀的科目,如數理或其他高階課程。他相信這樣可以配合香港創科發展前景。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