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67

武侠世界越古今 射雕英雄庆花甲

2017-01-10
来源:香港下午茶

  2017年元旦,是金庸的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问世60周年的纪念日,它是金庸为《香港商报》写的第二部武侠小说。金庸是由1957年1月1日写到1959年5月19日,连载了862天全书完,被誉为是金庸的成名作、代表作。当时是全盛时期的《香港商报》,和金庸相得益彰。

  1957年1月1日, 金庸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开始连载。

  一时纸贵街谈巷议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又名《大漠英雄传》。书名《射雕英雄传》也因为暗合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诗词句(诗词中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之句),小说在台湾发行时,因属“戒严时期”而被迫改名成了《大漠英雄传》。

  60年前,《香港商报》每天报纸出来,人们首先是翻到副刊追看《射雕英雄传》的连载;市民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多半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关。有与《香港商报》员工熟稔的金庸迷,更是走到报社的排字房,到了紧张情节,竟然连油墨扫样也等不及,不顾字是倒排的,也要先睹为快。

  在曼谷,当地中文报纸每一家都转载这作品,到了小说中的紧要关头,有的报馆为了抢先,便不再坐等《香港商报》由班机到来,而是利用地下电台的设备通过电报来报导香港当天作品的内容,以满足读者迫不及待的渴望。用电报来拍发武侠小说,这在中文报业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举动。

  《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连载期间,由三育图书文具公司把每五回内容结成一册,总共出版了十六册,现大多已散佚。

  商报“莎翁”慧眼识金

  连载《射雕英雄传》两年半期间,因为金庸由《新晚报》副刊编辑,转职到长城电影公司担任编剧和导演,兼顾事情繁多,天天交稿,所以小说里面有很多情节的开展得未尽完善,譬如很多角色的年龄问题、部分重要事情的发生顺序都有一些混乱矛盾,他本人并不是非常满意。因此,从1970年起,金庸着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亦称“修订版”。由金庸本人的公司明河社重新修订、出版、发行,冠名《金庸作品集》。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修订本的后记中写道:“回想10多年前《香港商报》副刊编辑李沙威兄对这篇小说的爱护和鼓励的殷殷情意,而他今日已不在人世,不能让我将这修订本的第一册书亲手送给他,再想到他那亲切的笑容和微带口吃的谈吐,心头甚感辛酸。”

  李沙威先生,是《香港商报》创报的社务委员,主要是搞副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爬格子朋友和报业人士都认识他和敬重他,称他作“莎翁”。他可说是慧眼识金庸。

 

李沙威

  1954年1月,香港太极掌门吴公仪与澳门白鹤派之陈克夫在澳门比武,虽以平手结束,却激起武侠小说的浪潮,新派武侠小说由梁羽生开先河,金庸随雕拔剑而起。金庸为《香港商报》写第一篇武侠小说是《碧血剑》,这使《香港商报》更如虎添翼。

  金庸的《碧血剑》由195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连载了整整一年,恰好由年头第一日至年尾最后一日,果真“无巧不成书”。这并非有甚么特别意思,只因为报纸要改版,时时要求作者配合。如果作者计划中尚未完结,只好落雨收柴,如果早就要完,只好拖到改版那日。所以,金庸新版《碧血剑》的“后记”,说:“《碧血剑》曾作了两次颇大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上付出最多。”

  “莎翁”被形容为“拉稿很有办法”,当年他笑称拉稿有如买东西,“要买到好东西,给适当的价钱。当然这是有行情的,有一般的行情,也有名牌的行情。而你去买别人的东西,又一定有自己的预算,这也要计计数,老板给预算,每天出多少钱买菜,你就要想办法用好这笔钱,跟卖东西人打交道,这就是拉稿了。”“做个好的副刊编辑,等于一个好的采购员,也可说是个好厨子,做出好菜式,让读者受用。”

  云君的精彩插画,弯弓射大雕。

  有一位年轻画师代一位画师“顶稿”交插图,“莎翁”知道后,见他有点根底,就不时约他谈话,教他写插图,年轻人进步很快。他名叫姜云行,笔名“云君”,后来曾经为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名家创作大量插图。

  成人之美泱泱大度

  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便不再替《香港商报》写武侠小说。同年5月19日,他在《射雕英雄传》的最后一篇结尾,刊出小启示,如下:“各位亲爱的读者:我在本报撰写《碧血剑》与《射雕英雄传》,前后已近3年半,承蒙各位读者不断的来信指教和讨论,使我得到很大的鼓励,心中自然是非常感激的。这两部作品本来很不成熟,内容也有许多幼稚和不合理的地方,居然还引起一些读者们的注意,实是非我始料所及。我和商报同仁及商报的读者们交情已不算浅,本来应该续撰新作,只因最近我其它的事务比较忙碌,实在抽不出时间,只好与各位读者暂别,将来一俟有暇,当再在本报与各位相见。”

  早在小说结束前,金庸在5月17日《香港商报》第四版登了一个套红广告,广告宣传他创办的《明报》,内容是这样的:

  “异军突起的新型日报明报即将出版长篇连载金庸武侠小说‘神鵰侠侣’内容之佳一看便知”

  金庸把续集《神鵰侠侣》在创刊的《明报》刊出,为自己创业开办的报纸拉读者,无可厚非,《香港商报》刊出这个广告启事,成人之美,显得泱泱大度。

  文坛报史留存佳话

  《射雕英雄传》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是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品,它的发表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该小说被多次改编,由1958年跨越至2017年,60年间共拍制了6部同名电影和10部电视连续剧,及多个电玩游戏。

  《射雕英雄传》是《香港商报》第一部副刊小说(也是金庸第一部作品)被搬上电影银幕,由香港峨嵋电影公司于1958年拍成上下集的粤语武侠片,曹达华饰郭靖,容小意饰黄蓉,林蛟饰杨康、黎坤莲饰穆念慈。金庸到1972年封笔不写武侠小说,当然也不可能再为《香港商报》写武侠小说,但他和《香港商报》还是有未了缘。他的《神雕侠侣》于1996年以漫画版出书,相隔四十年后授权在《香港商报》作全球性首刊,由1月29日至2月7日刊出,每天以两大版彩色制作以飨读者。金庸为此欣然写下:“《神雕侠侣》之前传《射雕英雄传》于香港商报首刊至今将四十年矣”。

  金庸(中)为《神雕侠侣》漫画版在《香港商报》刊出欣然题字,旁为张俊生(右)和李祖泽。

  《神雕侠侣》漫画版作者是黄展鸣,共分八册,因作者生产需时,《香港商报》只连载了第一册。当时本是黑白漫画,《香港商报》特找专人每天着色,以跨版彩色刊出,还有名家、读者的短文撰写感想,艺员专访等,相当热闹。《香港商报》后来更举办“我心目中的杨过和小龙女”绘画比赛,巡回展览,并找来神雕道具和饰演小龙女的艺员李若彤在活动中宣传,轰动一时。

  岁月如歌,时光虽过六十载,但《射雕英雄传》早成武侠经典。它以历史为背景,以江湖为中心,以人文主题为目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再加神奇的超脱武功,起伏跌岩的情节,细腻的儿女情长,将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流传下去!

  正是:金庸商报笔墨缘,文坛报史留佳话。射鵰英雄庆花甲,武侠世界越古今。

  

金庸

  希望小说百年后还能看

  事实上,金庸的武侠和他办报的经历是相伴而生的。以文人姿态进入报界,金庸后来的举止很多时候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报业业主。

  有人说,金庸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支撑《明报》大业;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不过我写得兴高采烈,颇有发挥想象、驱策群侠于笔底之乐。”

  《鹿鼎记》是在金庸众多的武侠小说中,争议最多的一部。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当大家还在对《鹿鼎记》议论纷纷的时候,金庸却在1972年底公开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封笔之后,金庸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出版。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再改小说是希望“100年后还能看”。

  (香港商报记者余江强)

  金庸作品一览

  1939年●出版第一本书《献给投考初中者》

  1952年●撰写《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

  1955年●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金庸”笔名首次出现

  1956年●《碧血剑》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

  1957年●《射雕英雄传》连载于《香港商报》

  1959年●《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

  1960年●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

  1961年●《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3年●《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

  1965年●创作《侠客行》

  1967年●创作《笑傲江湖》

  1969年●创作、发表《鹿鼎记》

  1970年●写《越女剑》,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

  1972年●《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封笔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