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內地教材改寫「14年抗戰」

2017-01-1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网訊】教育部官員昨日證實,內地大中小學今年春季教材將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凡教材中有「8年抗戰」字樣的都將進行修改。有專家指出,「14年抗戰」包括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37年「七七事變」之間中國軍民的局部抗戰,這也是對「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抗日聯軍等抗戰的肯定。

  貫徹中央相關精神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有關負責人昨日表示,落實「14年抗戰」概念是貫徹中央相關精神,去年10月,國務院相關負責人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當時要求教育部各部門通力配合,兩個月前已要求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落實該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

  據悉,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和地方課程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的內容,「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共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在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發表講話指出,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2014年7月,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也曾指出,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1937年)后全面抗戰8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1931年)后14年抗戰的歷史,14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

  「14年抗戰概念」早已出現在中國抗戰紀念活動中。據報道,2014年9月3日的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的紀念活動中現場安排了14個方陣、14聲禮炮、140面彩旗、14000隻氣球。

  原說是全民族抗戰

  其實,14年抗戰的概念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學者提出,至今一直存在并行的「兩說」:一是1937年說,從1937年「七七事變」算起,中國進行了8年抗戰;二是1931年說,即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即中國進行了14年抗戰。

  據中國青年網報道,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組組長、研究員、抗戰史專家岳思平指出,「8年抗戰」應準確理解為全民族抗戰,主要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國抗戰;而中國局部抗戰是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主要是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部分華北和華中地區的中國軍隊抗戰。中國抗日戰爭應包括這兩階段,應是14年。全民族抗戰并不能和中國抗日戰爭完全畫上等號。岳思平還指,「只有看清了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繫,才能在內涵上客觀全面準確地把握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的歷史地位,才能正確認知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

  岳思平談到,1931年至1937年,雖然在東北和華北、華中部分地區進行著抗日戰爭,但從全國範圍來講,畢竟還是局部的,而作為中國兩股最大政治力量的國共兩黨主要進行的是「圍剿」反「圍剿」的階級斗爭。1935年「華北事變」(即日本侵略軍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開始了由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的過渡。

  觀察者網有評論稱,「九一八事變」后,當權的南京國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日本的侵略求助「公理」,集中力量「剿共」。同時,在中共中央占統治地位的「左」傾教條主義者,「九一八事變」后主張抗日,并為抗日進行了堅決斗爭。然而,他們認為革命的中心任務仍是「為蘇維埃在中國的勝利而斗爭」,反對國民黨政府才是「抗日的前提」。當然,國民黨「攘外」(抗日)是假,對日妥協是真;共產黨抗日是真,但在認識形勢與組織抗日斗爭的策略上走上了關門主義、冒險主義的錯誤道路。國共兩黨兩種性質的錯誤,殊途同歸地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對全國抗日戰爭不能形成統一的認識和廣泛地集中地統一力量,使九一八事變后開始的抗日戰爭出現了很大的曲折。這種歷史的反差,就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抗日戰爭形勢的復雜性、特殊性的關鍵所在。

  引起網友紛紛熱議

  這個更改也在網上引起議論,有網民指,14年的計算正確。也有網友稱,東北人民痛苦的6年終於被承認了、從「九一八」開始,中國就已經陷入水深火熱中」。不過,也有網友質疑,歷史說改就改?有分析指出,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系到對「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系到「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關系到「九一八事變」歷史地位的認識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認識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討這些問題,對於深入地客觀地全面研究抗日戰爭是有意義的。正是基於此,應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據史書記載,「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在東北已經有了多支抗日隊伍,如「東北工農抗日游擊大隊」(對外稱東北抗日救國軍第一補充團)、「抗日救國游擊總隊」、「抗日救國游擊軍」、「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等。「九一八」事變發生后,這些抗日隊伍聯合在一起,形成東北抗日聯軍。

  中國抗戰史專家王錦思認為,確認抗戰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符合國際認知。據他介紹,作為侵略國,日本在描述侵華戰爭時,就是將「九一八事變」作為時間起點的。在他看來,民間更為熟知的抗戰節點也是「九一八事變」,每年9月18日,全國各省市區都會鳴防空警報紀念九一八事變。

  抗日戰爭幾種說法

  ●14年抗戰從1931年日本軍隊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由而占領瀋陽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日本投降,共14年。目前中國共產黨持此種說法。

       ●8年抗戰從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進攻盧溝橋,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目前中國國民黨持此種說法。臺灣學界出版抗戰史中,將「九一八」到「七七」事變這段時間稱為「備戰」。

        ●15年戰爭日本學界之說。將1931年視為開戰之年,而將1945年視為終戰之年,加上首年、末年,共計15年。

  【歷史大事記】

  1930年12月上旬-1933年,中共和國民黨進行共五次「圍剿」和反「圍剿」斗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20日,長春陷落。

       1932年1月3日,日軍占領錦州。

       1932年2月5日,日軍攻陷哈爾濱,至此東北全境淪陷。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軍隊的攛掇下,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1933年,中國共產黨組建東北抗日聯軍。

        1935年初,《義勇軍進行曲》誕生。

        1935年,「華北事變」后,蔣介石已認識到「中日戰爭不可避免」。

         1934年10月-1936年,紅軍被迫撤出根據地,進行長征轉移。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西安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