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京沪两会求解治霾新药方

2017-01-17
来源:新华社
    去年秋冬以来,雾霾天气多次重“压”中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城市,正在北京、上海两地举行的地方两会上,“治理雾霾”再度成为焦点话题。京沪两会的代表委员把脉“中国人的心肺之患”,以期开出新药方。
 
    根据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在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浓度目标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同期提请审议的关於北京市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今年北京市将安排资金182.2亿元人民币治理大气污染。
 
    数天前,在2017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对大气污染治理进行了“数字化”解读。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实施的“大气十条”(指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明确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这意味著2017年对於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而言至关重要,必需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治霾良方。
 
    为此,今年中国环保部门将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部署推进臭氧污染防治;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小散乱污企业群治理、中小锅炉淘汰、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等工作力度;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和预警会商,继续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等。
 
    地方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建议,侧重冬季防治雾霾,应当重点评价和考核每年1-3月和10-12月的大气环境品质,尽快建立采暖季高排放企业错峰生产分类管理名录。
 
    提出类似“重点评价和考核”建议的还有上海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杨新。他对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更加细分的研究。他提出,应当对周边地区污染传输和排放控制等因素进行定量评估,以去年的G20杭州峰会为例,就考察了区域排放因子的变化对整个地区的影响。
 
    常纪文认为,可用优化城市管理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区域雾霾问题,以最坚决的态度执行城市开发利用边界制度,优化交通,缓解拥堵,减少交通排放。
 
    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还注意到,早在2013年起实施的“大气十条”中,就提出了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杨雄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突显区域共治的精神。
 
    “区域联动共治,应成为‘治霾’的重要一环。”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栋梁说,“目前在对雾霾的防控机制上,区域之间还是各自为政。”他坦言,措施上有差异,防控程度上有高低,最後产生的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往往也有落差。
 
    据了解,长三角区域曾於2013年发出环境保护宣言: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共建区域环境保护体系。
 
    来自上海市环保局的分析报告显示,对於大气问题、船舶问题、烧秸秆等,长三角“异地同管”已经实现或已启动探索。此外,近年来长三角的预测报告平台、科研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对重污染天气也启动了应急联动。
 
    京沪两会的建言献策者还提出,除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理区域的联防联控外,利益导向的市场机制也是解决区域空气重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在京津冀区域中,形成区域统一“碳排放”交易机制,并建立排污权有偿分配使用制度,通过区域性环境资源市场,用经济杠杆,撬动雾霾治理。(完)(参与采写:郭敬丹)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