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央行旗下媒體:中國維持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適度的

2017-02-08
来源:金融時報

  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29982億美元,較2016年末下降123億美元。

  有市場分析人士稱,1月份外儲下降有三個季節性因素,包括個人購匯額度恢復后增加持有外匯資產的需求、春節出境旅游的購匯需求以及企業償還到期外債等。專家強調,中長期來看,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外匯供求趨于平衡、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雙向波動,外匯儲備有增有減亦將是常態。

  季節性因素致外匯儲備規模下降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稱,1月份外儲下降有三個季節性因素,包括個人購匯額度恢復后的增加持有外匯資產的需求、春節出境旅游的購匯需求以及企業償還到期外債等。綜合考慮債券市場開放等多種因素,預計2017年我國資本外流規模有望收窄,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速度有可能放慢。

  與此前相比,1月份外匯儲備降幅明顯收窄。交通銀行(行情5.95 -0.50%,買入)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分析認為,一是估值因素偏正面,1月份美元指數振蕩下跌,當月貶值2.7%,歐元、英鎊、日元對美元均不同程度升值,粗略計算,匯率波動帶來外儲增加約200億美元。不過,美國等國國債收益率上升可能導致外儲中債券投資收益出現一定的賬面損失。綜合考慮估值因素總體偏正面。二是資本外流壓力減輕。美元指數振蕩下跌,加之我國監管部門針對外匯和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進一步加強,我國短期經濟數據向好,人民幣貶值預期緩解,資本外流壓力減輕。

  無須特別看重所謂“整數關口”

  “3萬億美元并非外匯儲備的底線。”謝亞軒表示,從外匯市場建設、匯率市場化和清潔浮動的角度看,私人部門應該更多地持有對外資產,公共部門即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將穩步下降,實現“藏匯于民”。

  那么,究竟多少外匯儲備算是適度的?劉健表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若基于3至6個月進口額、覆蓋100%的短期外債等通行標準衡量,我國維持1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就足夠;若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提出的用外匯儲備與M2比率來衡量外匯儲備充足度的新方法,對于固定匯率國家,這一比率應維持在10%至20%,對于浮動匯率國家,這一比率應維持在5%至10%。目前我國屬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且有著較嚴格的外匯流出管理,綜合考慮,維持2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在通常情況下可以認為是適度的。

  其實除官方外匯儲備之外,我國金融機構和企業還擁有2萬億美元左右的境外資產。劉健表示,這其中的一部分資產從廣義上看也是一種潛在的國際清償能力。

  劉健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人民幣已可作為對外結算貨幣,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儲備貨幣地位持續上升……這都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匯儲備的消耗。謝亞軒也認為,隨著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程度進一步提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也會進一步下降。

  “對于外匯儲備減少,不必恐慌和過度解讀。”劉健表示,中長期來看,隨著我國經濟企穩、外匯供求趨于平衡、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雙向波動,外匯儲備有增有減亦將是常態。

  今年跨境資本流動有望趨穩

  與去年同期相比,1月份外匯儲備少降了872億美元;與去年12月份相比,外匯儲備少降了約288億美元,降幅均明顯收窄。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剔除掉匯率重估因素以后,外匯儲備規模的同比和環比降幅也是明顯收窄的,這反映出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已較前一時期有所放緩,未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動能逐步增強,跨境資金流動會趨向平衡。

  劉健認為,盡管2017年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局面可能難以根本扭轉,跨境資本仍面臨流出壓力,但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有望趨緩,企業正常運營需要一定的流動資金,結匯進一步萎縮空間不大,且企業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已近尾聲。

  2017年年初以來,監管部門持續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專家表示,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和我國債券市場開放度穩步提高等均有助于促使外匯供求趨向平衡。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預計2017年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外匯占款、外匯儲備等資本流動各項數據均有望趨穩。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