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朱自清《背影》裏的浦口車站 今後將變民國風情小鎮

2017-02-24
来源:揚子晚報

  13年前,隨著最後一班客運列車停運,有著百年曆史的浦口火車站沉寂至今。近日,揚子晚報記者走訪發現,這座國內唯一完整保留曆史風貌的老站,開始搭起圍擋進行文物修繕。下一步,周邊3平方公裏將以車站建築為中心打造一座“民國風情特色小鎮”,計劃2020年建成。而文保專家在修繕中發現,車站附屬建築還是南京最早采用鋼混結構的建築之一,而車站大樓四周的走廊,也是南京最早一批采用進口熱軋H型鋼建造的。今天看似稀松平常,百年前卻是最頂尖的進口技術。

  百年前的“高端洋氣”:

  歐式紅房子連成片,修繕要還本來面貌

  國內老火車站不少,但絕大部分只有一座候車大樓,浦口火車站的特點就在於候車大樓、月台、雨廊、售票房、貴賓樓、高級職工宿舍等主體及配套建築,都被系統性地保存下來,堪稱最完整的“百年車站”。

  此次文物修繕屬於一期工程,為浦口津浦路12號的7棟民國建築和1棟50年代的公寓樓,其中民國建築是當年津浦鐵路管理局的高級職工宿舍樓,目前屬浦口區不可移動文物。它們位於候車大樓的西北側,從大樓廣場前步行只要5分鍾路程。

  揚子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房屋頂是青灰色的機平瓦,外立面是土黃色的水泥砂漿粉刷,若不是這些建築具有類似“小二樓別墅”的形制,與一般民房無太多區別。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淳慶副教授負責編制文物修繕方案,他告訴記者,從2016年上半年開始,他們就開始研究這批建築的曆史,進行詳細的測繪和勘查。“我們發現,房屋現在的風貌和曆史原貌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因為百年來被人為多次改建了。”淳慶告訴記者,1914年建成時的這批建築,為清水紅磚磚牆,屋頂采用紅色金屬屋面,看上去呈現出一片紅房子,每棟建築都有一部樓梯,室內還有壁爐,是典型的歐式風格建築。

  雖然建築整體情況與原貌差異很大,但很多細節上還能看到時代的縮影。在淳慶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建築上有幾處外立面的水泥砂漿粉刷層脫落了,露出當年精美的紅色清水磚牆及白色石灰勾縫。

  百年前的“頂尖技術”:

  這裏有著南京最早的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

  若追問為什麼浦口火車站建築是英倫風,首先要了解津浦鐵路的曆史。

  1899年,清政府分別與英商彙豐銀行、德商德華銀行簽署借款合同,開始籌備建設,此時就已商定,這條鐵路以山東韓莊(今棗莊)為界,北段由德商承辦,南段由英商承辦。1908年、1909年,南北段分別啟動建設。1911年,津浦鐵路築成,同時浦口火車站開始設計建造。“由於浦口火車站屬於英國商人承辦的南段,所以按照英國風格設計。對比之下,被稱為‘遠東第一站’的山東濟南的老火車站因為屬於津浦路的北段,所以呈現德國建築的風格。可惜的是,濟南老車站在上世紀90年代被拆除。”淳慶說。

  在進行文物研究與修繕的過程中,淳慶發現,浦口火車站建築中的月台、雨廊等附屬建築,采用了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我們注意到,它是南京最早的一批鋼混建築,1914年建成,僅比長江對岸的和記洋行的鋼混廠房晚2年,這兩個建築都是英國洋行設計的。上海最早鋼筋混凝土建築是1908年的電話局大樓,武漢最早鋼筋混凝土建築是1905年的漢口平和打包廠。這一批建築在國內首開‘鋼混’之先河。”

  “1875年,世界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在美國紐約落成,至1900年之後鋼筋混凝土結構才在工程界得到了大規模的使用。由於當時鋼筋和混凝土都是‘高大上’的建築材料,主要用於一些重要的建築。”淳慶說。

  未來這裏“昔日重現”:

  打造“民國風情”特色小鎮,預計2020年建成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浦口火車站就開始啟動搬遷。此次浦口火車站的文物修繕,是為整個車站地塊的打造做前期准備。項目建設方浦口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目前該地塊的定位,是打造“民國風情”特色小鎮,而整座小鎮最具價值的文化遺產,就是車站建築。“所以現階段首要是保護文物,一方面恢複文物建築的舊日風貌,另一方面還要對這些建築的病害進行加固修繕處理,通過文物部門的驗收後,再啟動地塊打造。”

  這位負責人介紹,整個小鎮的打造建設預計需要3年時間,力爭在2020年建成。“功能定位上,我們主張以文化消費為主,不宜做餐飲,同時引入影視等文創類型產業項目入駐。”他告訴記者,由於浦口火車站的建築產權屬於鐵路部門,目前功能規劃還在商議過程中,有待最終出台。

  專家感悟

  世界領先的“樣板工程” 曾激蕩著國人的內心

  做浦口火車站修繕方案時,我發現這片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領先”。您可能要說,這些建築用的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有什麼特別的,滿大街都是。但把時間放在100多年前,這可就是稀罕物了,足以在國際級的博覽會上引發“強勢圍觀”。

  中國的建築發展,從考古實物來看,先後經曆夯土的、純木的、磚土的、磚木的等。近代以來,國外工業化生產的水泥和混凝土傳入中國,進而又出現了磚混結構的建築,而浦口火車站的月台和雨廊建築采用鋼混結構,在當時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有了鋼材做“主心骨”,建築變得更加安全可靠了,可達到前人未能企及的高度和規模,而不用擔心傾覆。那些舊時代的磚木結構的豪華宮殿,在工業時代的鋼鐵大樓前,著實矮了一截。

  中國金屬冶煉的曆史非常悠久,但鑄造刀劍、農具與鍛造建材,不可同日而語。鋼材最值得稱道的特性不在堅硬,而在柔韌,它能夠通過微小的形變,承受、化解強大外力,鋼材含碳量越低,就越為堅韌。想做到這點,需要有成熟的工業技術,對於當時剛從農業國向近代化轉型的中國,顯然超出了國力之外。

  具體到浦口火車站的建築上,更是如此。例如車站大樓四周走廊所用的鋼材叫“熱軋H型鋼”。在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熱軋H型鋼在西方國家也算是頂尖的技術了。當浦口火車站建築上發現“熱軋H型鋼”時,心裏著實吃了一驚。你知道國內什麼時候,才成熟掌握這一技術嗎?還要度過大半個世紀,等到七八十年代的時候!

  所以,從設計風格和所用材料來看,浦口火車站是一座“進口”建築。但它不只是當時西方列強向落後中國炫耀強大國力的產物,更是“強心針”或“催化劑”,激蕩著每一個不甘落後的實業家的內心。以呂彥直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們,可能都考察過浦口火車站,進入30年代後,南京主城區那些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民國建築就一座接一座拔地而起了。

  浦口火車站打造一新後,和長江對岸的濱江風光帶遙相呼應,必將成為旅遊熱點。如果未來您來這裏遊玩時,了解車站建造前後的曆史與背景,那麼站在候車大樓前、月台雨廊下、紅房別墅間,心裏或許還會像百年前的同胞們一樣,掀起陣陣波瀾。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副教授淳慶(張可整理)

  浦口火車站名人大事記

  浦口火車站可能是整個南京范圍內,曆代名人涉足最多地方之一。淳慶向記者列舉了浦口火車站曆史上的名人大事記:

  1918年,朱自清去北京上學,在浦口火車站與父親話別,寫下《背影》。

  1919年,孫中山在《建設》雜志上發表《實業計劃》一文,認為交通運輸必須放在近代工業首位,把浦口火車站列入建設重點。

  1919年春,毛澤東送湖南留法學生去上海,在浦口火車站丟失了一雙布鞋,陷入困頓,幸遇老鄉,解了燃眉之急(斯諾《西行漫記》)。

  1929年5月28日,裝運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的火車通過津浦鐵路從北平運抵浦口火車站,在這裏稍作停靠後通過浦口碼頭過江,最後安葬於中山陵。

  1949年,鄧小平和陳毅由合肥到達浦口火車站,當夜過江,驅車進駐總統府,迎來南京解放的曙光。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浦口火車站的客運暫時停止。1985年再次恢複客運。2004年,浦口火車站客運正式停止。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