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港府財政政策應更積極

2017-03-03
来源:香港商报

   從剛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我們不難發現,新財爺陳茂波司長的理財思維已顯現「穩健之中的積極轉型」特徵,這是對香港以往過於保守理財思維的新突破。他在接受傳媒采訪時表示:「收支平衡並非香港一段時期要持續多年的理財選項」,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理財思維。從社會和城市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是可取的,也是必須的。

  過往理財思維保守

  自回歸以來,「赤字財政」一直並非港府的理財選項。這裏除了觀念保守外,也隱含著一些「不積極作為」的惰性。回顧1998年至2004年的多個財年間,雖出現連續多年財政赤字。但這也並非是政府「財政支出」預計較多,而是經濟持續下滑低迷,導致政府收益減少所帶來的「經濟周期性財政赤字」與居高難下的「政府公營成本型結構赤字」的雙重疊加影響。

  由於本港經濟體規模相對有限,當時連續5年的財政赤字,也僅透支港府財政儲備1800多億,平均每年約360億港元,十分有限。相較於之後的12年,每年出現超過700多億的財政盈餘更是微不足道,說明香港理財思維確實過於保守,財政司並沒有預計合理的支持本港經濟發展型的赤字預算投入,而是僅以財政收入的預計規模來平衡整體支出規模。且每年還「估錯」財政盈餘數百億(至今已累計估錯財政盈餘4500多億),對本地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改善的預算是十分不足的,也錯失了許多「低成本擴張本港經濟與改善民生」的機會,因政府工程延誤或規劃滯後而大幅增加預算成本的項目比比皆是,港珠澳大橋、西九龍文化工程項目就是典型例子。當然這裏有反對派多年「拉布」掣肘的主因,也有政府財政預算規劃不足的因素。

  此次陳茂波司長提出「香港並非要考慮連續多年的收支平衡」理念,及「港府將應對長遠發展研討拓闊稅基問題」等,都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理財思維,確實值得各方研究。同時,政府在新財年的預算案中,對有關項目也做了積極「財策」的安排。在剛公布的本屆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新財爺已經降低了派糖比率達一成多(派糖預計351億元,比去年減少了37億元),相反卻大幅增加了社會經濟發展型的預算投入。已預留610億,針對老年化趨勢嚴重的安老扶貧投入高達300多億;未來體育發展投入200多億;為助力本港再工業化智能化的創新科技發展,將投入100多億;推動青少年進步發展事業再投入10億。以上各項支出預算均比以往增加三成以上。政府還將新增土地供應28幅,今年新增房屋供應將達3.2萬個單位,未來5年每年平均增加2.03萬個單位,也大幅增加近七成,可有效平抑樓價泡沫。

  須改善財稅結構

  港府理財思維的新轉變,或許對新屆政府構建積極財政政策的框架有所啟示。畢竟新屆政府經濟發展政策還將延續上屆政府的系統工程。這需要財力和時間,也更需要預算的空間,港府財政政策應轉向更加積極。筆者認為,未來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改善「財稅結構」,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做好準備,以助力本港經濟持續發展。

  首先,港府應確立並堅守「以事量財、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的基本理財原則,應立足於香港的長遠發展,制訂經濟、社會、民生發展計劃,並以長遠發展計劃來分解確立各年度財政預算的投入,制訂「經濟發展型」的適度財政赤字預算案。

  第二,要以「赤字預算規模和財政所能承受的分配壓力」,來倒逼本港財政體制改革。本著「節流開源、提升效率」的原則,先改革港府財政分配的結構,改善提升財政轉移支付能力,嚴格控制財政低效支出或浪費公帑的支出,以提升財政效率,改變本港長期「吃飯型財政」的格局(約30%的納稅人要供養近70%的人口),逐步消化減輕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

  第三,港府要因應香港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與需求,在確保和維繫傳統「簡單稅制、低稅率」等競爭優勢的同時,積極研討拓闊「稅基」,改變目前「窄稅基,稅網不均、稅負不公的狀況。例如:應重啟研究開徵「消費稅、資本利得稅或本港離境稅」,以利逐步構建本港穩健的「財稅根基」,促進經濟、社會的長期、持續發展。

  第四、特區政府應以本港外匯儲備和劃撥一定數額的財政儲備結餘為資本主體,建立在行政長官直接領導下的「經濟發展投資基金」,為香港經濟發展和社福民生改良積累更多的財富。建立政府「經濟發展投資基金」,符合國際慣例和香港再工業化之產業重建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如中國內地的中投、新加坡的淡馬錫等)。成立專業的投資管理團隊,負責管理運營。實施財政儲備積累與經濟轉型發展並重的方針,每年投資盈餘除撥付儲備,以擴張基金投資規模及滅赤外,其餘應納入政府產業與經濟發展投入規劃,以進一步擴充特區政府行政主導下的產業與經濟發展投入實力。

  健元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