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新特首必須帶來新希望

2017-03-25
来源:香港商報

  萬青

  早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出席港區人大代表會議時,特別以深圳有機會在兩年內超越香港為例,鼓勵香港必須「抓緊機遇」,不要讓「泛政治化」阻礙香港發展。這樣的警示當然不是空穴來風,早在2009年及2011年,上海及北京的GDP規模都已超過了香港;2015年,亦有消息指深圳及廣州的GDP有望超越香港,但因人民幣匯率的波動,這一趕超的步伐大大遲緩。只是,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張德江委員長要用深圳舉例,而不用早已在經濟規模上超越香港的北京和上海,或是經濟規模更接近的廣州?難道僅僅因為深圳距離香港最近?

  深緊追香港發展快

  其實,只要內地經濟繼續保持如今的中高速增長,香港經濟則維持如今不溫不火的局面,未來不僅深圳、廣州,即使天津、重慶、成都、蘇州等「二線」城市,對香港實現趕超也只是時間問題。只能說,「超越」只是一個表象,「怎樣超越」才是問題的關鍵,單純比拼GDP規模并非委員長警示香港的目的。畢竟,除去GDP總量,無論是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發展程度,還是國際地位、政治自由、社會福利,香港仍有數不盡的地方領先深圳;更何况,深圳以香港兩倍的土地面積和數倍於香港的人口規模才取得與香港同樣規模的GDP,亦說明深圳的發展質量仍有待提高,想要全方位超越香港亦面臨許多更嚴峻的挑戰。

  只不過,相較於北京和上海等全國性中心城市,深圳與香港實在是有太多相似之處。首先,深圳從30年前的小漁村成長為今日中國的一線城市,既沒有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一樣深厚的歷史積澱,亦很少享受國家資源的集中支持,更是處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夾縫之中,區位優勢并不明顯。這與香港一片小小的殖民地崛起為亞洲四小龍的經歷有諸多相同之處。其次,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就始終扮演香港產業升級「承接者」的角色,直到今天,深圳的金融、高端服務業等產業的崛起,幾乎走了與香港一樣的發展路徑。更何况,在深圳的發展歷程中,香港經驗、香港制度、香港參照始終是深圳離不開的助力。

  但如今,深圳與香港兩地的發展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態勢。一邊是經濟增長迅速,創新科技發展旺盛,代表未來的科技企業層出不窮;一邊則是經濟發展始終難有突破,舊產業板塊穩固,新經濟缺少亮點。正是這種態勢,導致人們對兩邊的未來前景,有着迥然不同的預期。也正是這樣的預期,令無數年輕人紛紛來到深圳追尋夢想,亦令很多年輕人選擇逃離香港。

  借鑑深圳平息爭拗

  其實,熟悉深圳乃至內地改革開放史的人都知道,深圳特區的實踐一度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內地引發過很多爭議──「殖民租界」、「賣國求榮」、「走資本主義道路」等泛意識形態化的指責,在很長時間內一直困擾着深圳的發展。但正是在鄧小平「不爭論」、「大膽闖大膽試」的指示保護之下,深圳人民才能在各項條件都并不優越的情况下,不斷創造出經濟奇迹。這一點,對於近年深陷政治爭拗的香港來說,相信極富參考意義。

  因此,對於即將產生的下屆特首來說,「深圳經驗」的核心一點,就是令香港擺脫「泛政治化」的困擾,為香港帶來希望,為香港的年輕人帶來希望。從候選人政綱來看,林鄭月娥無疑是最有可能也最有能力承擔此重任的人選。一方面,林鄭的政綱以巨大的篇幅,詳細描繪了其在金融創新、創意產業、再工業化等新經濟領域的理念與策略,顯示了她對創新經濟的充分重視。此外,設立「青年發展委員會」、鼓勵青年參政議政等措施,亦有望吸納更多的青年人參與到理性的社會討論和建設中來。另一方面,林鄭并沒有為刻意爭取反對派選票就在政改、「23條立法」、全民退保等社會爭議性話題上貿然承諾。因為我們深知,這些立場先行、意識形態化色彩濃厚的議題一旦開啟,引發的社會爭議便很容易阻礙香港發展,阻礙香港社會尋找新的方向。香港需要新的希望,而不是新的爭吵和內耗,在這一點上,林鄭無疑是合適的人選。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