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0

共享充電寶行業,專利爭奪戰正酣 下一步就是價格戰?

2017-04-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來源:南方都市報

  手機強迫症患者成為“流行”,如果電量低於心理安全值,就渾然不舒服。電池的續航似乎永遠跟不上人類對手機依賴的上升,共享充電寶正是看到了這一“痛點”。深圳幾家共享充電寶企業已經占據不少商圈場所,還沒入局的玩家焦急地張望,猶豫要不要進入。激烈的搶客賽從網約車時代延伸到共享單車時代,共享充電寶也開始短兵相接,去年以來的專利訴訟就是信號,有業內人士預測下一步就是價格戰。

  用戶特征:深度手機依賴症人士

  在深圳一家大型通訊企業工作的馮先生是位“深度手機依賴症患者”,通常隨身會帶一兩個充電寶。一次匆忙離家忘了帶,手機沒電的時候,他“有一種想死的感覺,不知道會不會漏接電話、不刷手機不知道該幹什么”。這時同事提醒他,可以去找個可以租借的充電寶,他才覺得“打救了”。

  深圳常見的共享充電寶有兩種使用場景:其一,放置在人流較多的商場和車站等地。體積較大;其二,以餐廳酒吧為主要使用環境,體積小巧。“來電”和“街電”分別是這兩種場景的代表型企業。

  媒體工作者陳小姐經常使用共享充電寶,“我沒有固定偏好,主要是來電和街電的網點都比較多,借和還都方便。”但也有用戶已經產生了傾向,“我更喜歡街電,提供數據線。而來電要用戶自己帶數據線,否則花10元購買。”大三學生盧蘆說。

  來電創始人袁炳松介紹,共享充電寶使用高峰期為晚上的6:00至8:00,以及晚上的9:00-11:00,要么晚飯時間,要么泡吧時間。

  行業特征:技術門檻低“圈地”靠資本助力

  出租充電寶,這個商業邏輯並不複雜,來電和街電這樣轉型互聯網共享的企業,成功獲得風投的青睞。這個行業准入門檻並不高,而且前景不錯,難道沒有其他“玩家”躍躍欲試嗎?

  “我不否認這個行業技術門檻低,但資本門檻卻很高。”來電創始人袁炳松說,目前資本已經進入到共享充電寶行業,目前行業的盈利模式還是比較清晰的,主要的部分包括租金、押金、廣告收入等。無論是哪一部分都需要網點鋪設有足夠的規模。“出租充電本身盈利很少,租金的確不高,如果沒有資本驅動,持續輸血,達不到一定規模,誰敢入局。”袁炳松說,眼下競爭已經初露苗頭,等到下半年可能會進入更激烈的對抗,價格戰也將會出現,他認為越是到那個時候,“新玩家”越是不敢進入,資本也會變得謹慎。

  “這幾家共享充電寶企業 出身 不算很高,原先都是從事傳統制造行業,若是從這角度說,准入門檻的確不高,不過由於資本的推動,這場比賽目前是 跑馬圈地 的階段,和商業地產簽訂的渠道協議通常也都是排他性的,所以不是隨隨便便想進就進的,需要資本扶持。”昂若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磊解釋,投資行業中比較“風口”的項目,通常是以其年收入的10倍進行估值,這些共享充電寶企業已經號稱上億融資,那么其估值會在5個億左右,但目前來看這些企業真能每年受益5000萬嗎?只能說資本的信心很強。

  另一方面,王磊也提醒,其實國內共享充電寶的體量很大,未來必將還有不少進入者,只不過我們常見到的這幾家占據資本先機,後續進來的是不是能拿到大的融資,就很難說了。

  同行競爭:打響技術專利爭奪戰

  雖然只是小小的充電寶,不過要順利完成用戶自主借還等等,還是需要以一定的硬件和技術為載體。如果不能及時歸還,會產生滯納金。以來電為例,用戶使用的頭一小時免費,之後每增加一小時,收費增加1元,一天封頂10元。10天後,當押金扣光,用戶可以選擇留下充電寶,但該充電寶是無法充電的,基本毫無用處。那么也可以選擇在三個月內還回到櫃機,櫃機會返還50元,10天到三個月的滯納金最後相當於滯納實際交了50元。

  創立來電以後,袁炳松和團隊成功申請多項專利,其中包括“移動電源的租借系統、方法及租借終端”,“吸納式充電”等。他透露,一台充電寶出租吐納的機器,成本約為3萬元,之前技術研發也投入不少成本。而去年開始,來電接連對幾家共享充電寶品牌發起訴訟,主要名目都是專利侵權。今年3月30日,來電又對街電提起訴訟,涉及的專利共計6項,其中最關鍵的包括兩項核心技術專利。街電回應該企業從2015年開始自主研發產品,硬件軟件都是獨立設計和研發的,目前還沒收到法院通知。

  王磊認為,充電寶行業屬於傳統制造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很難成為競爭優勢。在他看來,充電寶的技術壁壘不是很強,不像芯片這類行業,一旦技術封鎖會對企業發展以及競爭環境產生很大影響。不過他表示理解來電的做法,“目前這幾大企業也已經出現了正面競爭,短兵相接,那么如果能從一定程度上震懾到競爭方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從市場角度看,即便是訴訟成功,“徒弟把師傅幹下去”的情況也不少見,何況由於技術壁壘不強,企業總是可以找到“曲線救國”的方法,繞過知識產權保護的壁壘。

  共享經濟有了“新寵”———共享充電寶,甚至有人說是“共享單車的接棒者”,靠譜嗎?來過過招。

  見招拆招 第1回合

  盈利模式

  共享單車的高成本、模糊的盈利模式,這些缺點共享充電寶能克服嗎?業內人士認為共享充電寶的主要收入並不依賴押金,深圳又有非常多的制造企業,成本回收要快得多。但跟共享單車一樣,共享充電寶的損壞率也是一個問題。離大規模推廣的技術要求還有一段距離,然而資本已經湧入。這真的是個風口嗎?

  見招拆招 第2回合

  同行競爭

  網約車剛冒尖時,比誰灑的“紅包雨”多;各家共享單車常競相請用戶“免費騎”,共享充電寶玩得起嗎?或者說,靠融資能玩多久?對比共享交通市場來說,共享充電寶產品更講究硬件和技術的成熟過硬。而從一開始,幾家共享充電寶企業就打起了官司,主要名目都是專利侵權。業內人士指出,充電寶行業屬於傳統制造業領域,通過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很難成為競爭優勢。

  記者觀察

  “共享”的本意在於讓渡使用權

  從共享單車、汽車,到共享充電寶,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當初“共享”這個詞是從何談起,當初由Airbnb與Uber等一系列新型互聯網企業,倡導淡化物品的擁有權,而強調物品的使用權,充分調動社會上的閑置資源。不過現在我們對“共享”的解釋似乎所有不同。共享單車、汽車或者充電寶,所有權全部都歸企業,企業拿出來共享這些產品的“使用權”,而不是以自身為平台,調動閑置資源。甚至於在競爭到達一定程度,資本傾倒時,大量投入競爭的產品反而會出現閑置的情況。所謂跑馬圈地,先占領渠道再說。當然,“共享”僅僅是個標簽,企業如何可以合理地讓渡“使用權”,對於城市生活的便捷性仍舊有很大的幫助,共享經濟既不神秘,也不必要被拉至道德和環保的制高點。

 

  南都記者 謝宇野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