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被神話的「讀書」

2017-04-24
来源:香港商报

        流深

  在媒體和社交網絡的連番預告之下,相信還沒到4月23日,很多人就已早早籌劃「世界讀書日」的活動了。如果說媒體出「讀書日」專題、公眾號推薦書單、分享讀書牛人的讀書技巧、書店打折等等活動,還屬於一如既往的既定動作,那麼朋友圈中平時愛以「吃貨」「傻白甜」面目出現的人,也在這一天紛紛化身讀書黨,則真的讓人感慨:「讀書日」的魅力真是無法擋。當然,說大家「突然讀書」、「蹭熱度」當然并不公道。畢竟,近些年讀書氛圍的提升可謂有目共睹:《朗讀者》、《見字如面》等讀書節目的受到熱烈追捧,圖書銷售量創下新高。無論如何,這些現象的出現,都已令印象中「不讀書」的國人觀感有了很大改觀。只不過,對於「讀書無用論」仍不時回響、反智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今中國來說,這些現象還是不禁令人疑惑:把讀書過成一年一度的節日,這真的是「讀書日」設置的本來目的嗎?國人是真的喜歡上讀書,還是喜歡上了「表演讀書」?

  試想,在這個快速變動、知識日新月异的時代,又有誰敢說自己「不愛讀書」嗎?若果如此,那在上司領導面前,則無异於承認自己「不知上進」「不懂學習」;在朋友面前,相當於宣布自己「無知」「無趣」;即使在自己面前,若是不能時不時的讀一會書,「讓靈魂有片刻寧靜」「反思一下人生」,也仿佛對不起這個時代,仿佛自己渾渾噩噩、不懂生活。說到底,「好讀書」「愛學習」既是在時代大潮的劇烈涌動下,不希望被拋弃的人們不得不去追趕的快速列車,也是所有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苦苦掙扎的都市人不得不去塑造的社會形象,更是深陷地位焦慮的城市中產最得心應手、成本最低的「階級標簽」。尤其伴隨著社交媒體的發達,「讀書」也從僅僅與自己相關的事,變成了面對同輩壓力的一種優越感「表演」。只不過,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究竟讀了多少書,有了多少收獲,恐怕只有自己才知道。

  為讀書而讀書是種病

  毋須對號入座,筆者反思的是自己:一度,筆者也熱愛在朋友圈曬書,為給自己的讀書數字「刷數據」而不惜把報紙雜誌、漫畫書、小人書也算在內,唯有事后回想起才發現自己似乎什麼也沒有得到。最終發現,「為讀書而讀書」,其實是一種病,我真正關心的不是讀書本身,而是「讀過書的我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怎麼樣」。

  當然有人說,「只要閱讀,就總是好的」,這也不正是「讀書日」設立的目的嗎?但對於這一點,筆者其實并不能苟同:君不見外交部正嚴詞批判日本當局將《我的奮斗》列為教材嗎?前重慶公安局局長王立軍不也號稱自己讀過的書「可以把你們火化」?事業成功的王健林、馬雲、馬化騰們,又是不是每天號稱「在讀書」?讀書本身也從來不是「讀書日」的目的,感受書本背后人類坎坷的文明歷程,體味人類深邃的智慧結晶,反思人類必須面對的共同困境,才是讀書的最終目標;讀書也從來不是通向智慧、名聲、財富、地位的唯一途徑。的確,讀書可能對人們有益,但將「讀書」神化成一種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確」,恐怕只能說,「孩子你讀書少,被騙了」。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