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6

新航母就為解決南海臺海?別低估中國志向

2017-04-27
来源:俠客島

  原標題:【解局】新航母就為解決南海臺海?別低估了中國的志向

  首艘國產航母下水,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母時代”。距離1987年劉華清提出建設航母的規劃并展開相關論證,已經過去了整30年。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通過動畫和文字,看到了這艘航母的一些技術細節;本文我們重點聊戰略。

  畢竟,談及航母,國內外的輿論、學者甚至部分政策官員的第一反應,是將其與近海的海洋爭端和臺灣聯系起來,認為中國發展航母就是為了奪回被占島礁和收復臺灣。

  但這種想法不僅可能與事實不符,且低估了中國航母的真正戰略意圖。

  選項

  事實上,解決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絕非中國發展航母的主要動機,因為中國奉行和平解決爭端的政策;即便中國有心使用武力或強制手段解決海洋爭端,航母也非主要作戰平臺。

  首要原因,是中國軍事的政策選項比以前多了不少。

  先說空中力量。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主戰飛機,是殲10、殲11、蘇27、蘇30等組成的三代機群,作戰半徑都在1500公里左右甚至更高,已不是“短腿時代”。無論是釣魚島,還是南沙群島,均在中國陸基戰斗機的有效半徑之內。今后,隨著殲-20等四代機的大量服役,在東海及南海維持優勢制空權,更不在話下;

  論導彈,中國對周邊國家則有壓倒性優勢。中國岸基巡航導彈、短中程彈道導彈,可以通過對特定海域的飽和攻擊嚇阻對手。同時,中國近海水聲情況復雜、海洋地理特殊,是中國基洛級、元級及宋級等靜音潛艇活動的理想之所,中國利用這些潛艇可有效牽制對手的水面艦艇;

  論水面艦艇,中國的戰力和可用性也越來越強。052B、052C等型中國自主研發的驅逐艦,和從俄羅斯引進的四艘現代級驅逐艦,防空、反潛、反艦等綜合作戰能力較強,可在近海遂行海上對抗、封鎖、火力支援等作戰任務;已開始大批量生產的052D型驅逐艦,具有更強的海上綜合作戰能力,特別是其區域防空系統,更被譽為中國版的“宙斯盾”。

  所以,在近海,中國武器庫擁有如此多的選擇,何須“勞煩”航母?

  長短

  不選擇航母解決海洋爭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近海作戰其實并非航母所長,用其解決海洋爭端,效價比有點兒低。

  大家都知道,航母是遠洋作戰的主要平臺和利器。而在東海、南海這樣的近海,受制于空間的限制,航母的作戰效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況且,與龐大的陸基戰斗機群相比,航母搭載的幾十架艦載機所能發揮的作用,并不顯眼。

  同時,航母在近海作戰的風險卻很大。在東海、南海這樣的瀕陸海區,航母極易遭到岸基雷達、電子偵聽站和偵察機等的監視和跟蹤,也容易遭到陸基戰斗機、巡航導彈、潛艇等反介入力量的打擊。一旦開戰,它在近海不僅可能發揮的作用有限,且容易成為“人質”。

  此前,在南海特別是南沙海區,由于中國戰場建設比較滯后,相關力量存在比較薄弱,對航母有一定的需求。但隨著南沙島礁擴建工程的展開,以及越來越多水面艦艇、空中力量等的存在,在南海部署航母的必要性也沒那么大了。當然,南海相關的基地,依然是航母停泊或補給的可選之所。

  至于解決臺灣問題,航母也非主要作戰力量。如果出現緊急情況,中國航母打擊群大可在臺灣以東太平洋海域開辟外線戰場,迫使敵方“東西兼顧”以緩解大陸的正面壓力,同時牽制可能的干預力量,配合內線作戰。航母對于解決臺灣問題當然有用,但屬于“配角”位置。

  鑒于中國應對海洋爭端日益多元化的作戰平臺和方案選項,一些與中國有爭端的國家仍盲目地“對號入座”,顯然也太過低估了中國航母的志向。

  當然,也不能排除別有用心的人為了繼續炒作“中國威脅論”,而對中國航母進行有意夸大其詞的解讀或“捧殺”——比如今天的印度媒體,就以“印度洋的新威脅:中國將建造至少六艘航母”為題,渲染一番。

  那么,在未來,中國的航母究竟會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核心

  發展航母是中國遠洋戰略的一部分,是中國走向深藍,承擔國際責任,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近海不應是中國航母的棲息之地,中國毗鄰的西太平洋和北部印度洋,才是中國航母有所作為的地方。

  二戰以來的現代海軍發展歷史表明,航空母艦幾乎是遠洋海軍的標配,是艦隊的核心。建設遠洋海軍,就不得不發展航空母艦;對于像中國這樣缺乏較好遠洋支撐的國家而言,更是如此。

  原因并不復雜——身處大洋的艦隊,必須依靠自身力量去獲取制空權、進行區域防空,而航母是移動機場,是海上奪取制空權的利器,是力量投送的最方便平臺。同時,航母編隊還是海上的綜合作戰平臺,集情報搜集、兵力投送、 火力支援、防空、指揮等功能于一體。

  看看美英就知,即使擁有眾多海外基地和盟國支持,海外行動依然極大依賴航母上的艦載機提供空中打擊、戰術掩護和控制支援。

  例如,在2001年12月美軍對基地組織、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起的“持久自由”行動中,美軍航母承擔了75% 的空中突擊任務;1982年英阿之戰,如果沒有“競技神”號和“無敵”號兩艘航母,英軍無論如何也不能拿下馬爾維納斯群島。

  此外,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現代航母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進行災難救援、醫療援助和其他人道主義援助的重要工具。

  比如,2004年印尼海嘯,道路、機場各種交通癱瘓,美國“林肯”號航母的強大垂直空運能力,就在災難救援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6年以色列黎巴嫩沖突,英國則派出“卓越”號航母為首的多艘艦船進行“撤僑”。

  因此,可以預見,中國航母將主要承擔保護海上交通線、進行海軍外交、遂行威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與災害救援等任務。

  作用

  那么,中國建造屬于自己的航母,究竟戰略意圖何在?

  發展先進的航母技術平臺,擁有強大的航母戰斗群,是當今世界各大海軍的一致建軍思想。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對中國而言,航母的軍事作用有如下幾點——

  一是解決遠程投送兵力的問題,遂行遠洋作戰。中國目前的遠洋編隊由驅逐艦和護衛艦組成,缺乏必要的后勤保障與情報支持,無海上區域制空權和必要的反潛能力,因此在遠洋只能執行反海盜、打擊恐怖主義等非戰爭任務,難以形成有效戰爭能力。遠洋部署航母后,各類艦載機可以為海上編隊提供偵察預警和空中掩護,航母則可作為指揮平臺,充分整合編隊其他力量。

  二是對敵進行外線威懾。中國在西太平洋不利的地緣政治條件意味著,如果中國海軍僅僅局限在第一島鏈內的近海活動,通過在近海建立防線維護國家安全,就依然是“陸軍戰略”的繼續,海軍的作用和特點遠遠沒有得到發揮。

  美軍航母編隊

  換句話說,中國必須跳出陸戰思維的窠臼,發揮海軍的機動優勢,在大洋縱深摧毀危險來源或威懾牽制對手,以求最終實現中國近海乃至沿海大陸的安全。

  在島叔看來,未來中國遠洋海軍的主要活動區域,一是第一島鏈以外的西太平洋海域,二是從中東、東非沿岸到馬六甲海峽的北部印度洋海域。因此,中國可以考慮以航母為核心部署兩支遠洋艦隊——太平洋艦隊和印度洋艦隊,從而實現在兩洋的有效軍事存在。

  其中,太平洋艦隊的主要作用,是實現中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外的有效存在,扭轉西太平洋過于失衡的海上力量格局,從外線對美日等國部署在西太平洋的海空力量進行牽制和威懾;一旦開戰,則可對敵方艦隊、基地實施襲擾作戰,延緩或遲滯敵方對中國近海的侵略或干預,為內線應敵提供有效的預警和一定的力量支援。

  只有這支力量的存在,方能實現劉華清將軍“敵人進攻、我方也能進攻”的積極防御作戰思想。

  而印度洋艦隊,則將以南海重點島嶼或部分友好國家港口為基地,以北部印度洋為重點活動區域。其主要使命,是與印度、美國等國海軍合作,打擊海盜、海上恐怖主義,保護海上交通線;同時,通過在印度洋保持一定的力量存在,防止敵方以破壞、封鎖、封閉中國海上交通線為手段來癱瘓中國作戰意志。

  此外,它還可以防止外敵經印度洋、通過海基巡航導彈和艦載機,對中國內陸腹地實施干涉或打擊,從而對意圖干涉中國南海事務的外國海上力量以有力牽制。

  新航母的下水,意味著中國將很快形成能夠實際進行戰斗值班的航母打擊群。對于走向深藍的中國海軍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始。

  畢竟,第一島鏈內的狹長海域,猶如一個大池塘般,終究不應是中國航母的久留之地;中國航母注定需要走向遠洋,并在西太平洋和北部印度洋進行戰斗執勤。

  文/湖圖燕波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