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4

新界神功戲戲台講究坐向

2017-05-18
来源:香港商报

戲台前是凡人看戲的地方。

潮州鐵枝木偶戲已式微,每年僅演出數次。(資料圖片)

神功戲的觀眾是神,臨時搭建的戲棚戲台是朝向神棚或廟宇。

  前一兩個月是北帝及天后等神誕,港九新界各地不少廟宇,也舉行各類慶祝活動,雖各有不同,但大概可分為神功戲與大神出巡兩大類。當然也有長洲搶包山及大坑火龍等特色大型活動。神功戲就是做大戲,娛樂神祇為求庇佑,而凡人也借機娛人自娛。

  戲台必須朝廟前向而建

  大神出巡在日本神道及台灣也非常流行,但在香港港英殖民地時期,政府怕這類活動聚集民眾,易生事端,並不鼓勵,甚至出現基督教反長洲遊行之事,加上新一代青年人參與較少,巡遊活動只有在元朗及長洲持續,其他廟宇也只有十年一醮或幾十年一醮,才有巡遊活動,政府只批准於原居民村附近進行,不像台灣那樣穿省過縣舉行。所以今日香港此類活動以比較靜態的神功戲為主。神功戲的觀是神,所以臨時搭建的戲台,朝廟前向而建,廟與戲台中間有空地則是凡人看戲之地方。

  中國江西、山西等地,有錢有面的鄉縣,都會為其神廟或其祠堂建永久性之戲樓,但這類戲樓及祠堂在近代各種運動中,已被拆不少,山西是全中國保存最多戲台的地區,其餘也有不少零散於江西、雲南等地,這些山區地方民風比較保守,在各種運動中沒有雷厲執行,才被保存下來。

  香港是亞熱帶氣候,我們習俗是在廟宇前用竹棚做一個大戲台,容納所有的觀眾,讓大家可以安坐於戲棚內,不受外間風雨影響,欣賞戲曲。

  早年粵劇外還有潮劇閩劇

  七十、八十年代時,神功戲的戲種非常豐富,除了廣府人最熟識的粵劇之外,潮州人或福建人有潮劇及閩劇劇團之表演,真人表演源於古代是大儺(音挪),是戴面具之表演。除此之外,也有用木偶之表演,當年之戲班以麥少棠所代表廣東杖頭木偶及福建提線木偶及泉州布袋木偶及皮影團。但缺乏政府支持和栽培,後繼無人,班主過世後便式微了。

  香港開埠已有神功戲之活動,經過六七暴動後,以七十、八十年代最興旺,當時殖民政府的市政事務署(今日的康文署前身),會贊助一些民間文化娛樂活動,除廟宇外,偏遠新界的公共屋球場中,會臨時搭建一些戲台,而署方資助一些表演團體,除了一些傳統粵劇、木偶戲及潮劇、福建劇種外,也會有一些現代的唱歌、跳舞、魔術雜技表演,每晚一個不同節目,大概是兩至三小時,藉此拉近市民關係。

  政府資助外應培育接班

  這種資助,除了提供免費娛樂給普羅市民外,也資助了不少傳統劇團、音樂師及演員,使這些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延續,但殖民地政府未有一套鼓勵接班人的計劃。到了九七回歸,取締了市政局之後,政府有很長時間停止了這些活動,到了近年才有一些恢復,但執行的部門已不懂傳統。舉個例,曾經有政府在西貢資助類似表演,某廟前廣場搭建戲台,但舞台是背向廟宇面向觀眾,這是不懂或不尊重傳統的表現。

  現今香港政府開始預備一套本港的非物質遺產認證,但若是只有資助而沒有一套繼續培育年輕接班人的計劃,這些遺產也會像木偶戲一樣式微消失。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