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童星制造:成就兒童還是消費兒童?

2017-06-01
来源:光明日報

   一直以來,似乎都是大人負責賺錢養家,孩子負責學習玩耍,好好聽大人的話。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大人和孩子之間的這種傳統家庭分工界限被打破了。少數兒童也可以通過廣告、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享受優厚的勞務報酬。他們的收入,甚至可以改變家庭的命運。他們的名氣,不輸於大牌明星。高名厚祿的誘惑,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熱衷於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童星。TFBOYS成功了,又出現了YHBOYS。韓國童星宋民國風靡網絡,隨即國產童星“謝飛機”也加入了“豪華表情包”。

  TFBOYS

  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能夠成為童星,是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副產物。根據童年史專家的研究,在漫長的人類曆史階段裏,兒童僅僅被視為家庭私有財產的一部分,兒童並不被當作獨立的個體,童年也只被視為通往成年的一個低級過渡形態。在這樣的曆史階段,兒童自身的獨特性是難以被發現和關注的。在曆史上,兒童是勞動力大軍的後備力量,常常作為不完全的生產者,被過早納入生產勞動中。美國經濟學家凡勃侖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認為,伴隨歐洲現代社會發展,在資產階級內部,逐漸發展出一種炫耀性消費文化。在一部分有閑階層人群中,出現一種誇示性的心理和文化需求。而首先成為誇示對象的,就是上層階級的婦女和兒童。為了顯示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婦女和兒童從具體的生產過程中脫離出來,代表男主人實行各種具有炫耀色彩的消費行為,成為凡勃侖所說的“代理性的有閑階級”。

  今天,影視娛樂業日益發達,炫耀性消費文化彌漫全球。其背後體現的攀比之風和奢靡之風,值得我們警惕。更需要指出的是,熒幕上童星越來越多,童星年紀越來越小,許多綜藝節目和影視劇以兒童為賣點,忽視了兒童本身的心理和身體發育水平。業界專家分析認為,許多家長熱衷於將孩子送上綜藝節目,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單純展示,二是有意練膽,三是借此成名,三者或多或少都與家長本人的誇示心理有所關聯。盡管許多家長在把孩子送進訓練場和送上舞台時,抱著一種自認為十分真誠的“為了孩子”的想法,但歸根結底,這種行為反映了家長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的觀念,他們將孩子的現在與未來視為成人自我價值實現的延伸。它包含了對童年權利自以為是的褫奪與對童年需求自作聰明的強加。無論是參演影視劇,還是登上綜藝節目舞台,本質上都是一種商業包裝運作。兒童要想在熒屏上受到觀眾的矚目,必然要迎合成人的審美趣味,模仿成人的言談舉止,因為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標准都是成人的。

  在熒幕上,兒童無論是展現幼稚天真,還是表演特殊技能,都暗含著對於成人審美趣味的揣摩與迎合。兒童對於成年人的模仿本身並不是壞事,許多兒童遊戲就包含了明顯模仿成人的內容。問題在於,這種模仿超過兒童自身的精神需要,變成消費文化時代的商品。當代消費文化,實際上就是利用了人們對於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本能化了的喜愛和欣賞。在綜藝節目和影視作品中,兒童的形象、思維、語言、動作等,都變成了可資愉悅的對象。被商業邏輯所規訓的兒童,成為商業價值的載體。將兒童放在聚光燈下,這種表面上高揚了兒童自身價值的行為,實際上剝奪了兒童自然成長的權利。從兒童生理發展特點來看,兒童身體在體形、協調性、心理等方面沒有發育成熟,將其置於很多成人都無法從容應對的娛樂圈和名利場中,並不是明智的行為。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媒體和影視公司的導向責任不容忽視,健康向上的兒童節目和影視作品,具有春風化雨的積極作用。家長更不應該在商業炒作中迷失自己,他們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責任人。當然,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所對抗的消費文化是非常強大的。據悉,在美國,一個兒童選美產業背後,就是50億美元的巨額價值。這更加警醒我們,要捍衛兒童的健康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為此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勇氣和耐心。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