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政府須帶頭梳理教育問題

2017-06-23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  黃均瑜

  20年前,香港回歸祖國,特區政府一改英治時期對教育愛理不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策略,推行一系列鋪天蓋地的改革。這些改革着實改變了香港教育的生態,也帶來質疑和抱怨,特別是經歷了「反國教」及「占中」,發現特區教育下的學生竟成主力,不免令人質疑是不是教育出了問題。

  教育產生質的改進

  回顧過去廿年,香港教育在各方面都取得很大的進展。教育經費由1997年的373億到2017年的786億,增幅不少。免費教育由9年增加至15年;大學由3年改為4年,大學生增加了三分之一;中學教育由5年增至6年;小學由半日制全部改為全日制;全覆蓋的校舍改善工程;擴充了副學士課程,讓超過70%中學畢業生可以繼續升學;教師專業發展方面亦做到全面學位化及專業培訓;改革考試評核制度和設立了50億元的優質教育基金等等。這些都是大工程、大成就。

  香港的教育已產生了質的變化。小學改為全日制,師生的作息時間、教與學的節奏、課外活動以及教職員工的工作量,已是不可同日而語。中學方面,舊制度存在兩層淘汰機制:大部分學校初中升高中會由5班變為4班,然后中五升預科則再由4班變2班;學制改革后,全部學校中一至中六再沒淘汰。再加上家長和學生升讀大學的期望大增,但入大學的門檻卻沒有降低,學校和老師拔尖保底的壓力,非外人所能想像。

  人力配置未跟得上

  可惜的是,政府并沒有因應生態的變化而重新規劃人力資源,只是小修小補,因此產生了壓力和怨言。資源配置沒有跟上改革的另一例子是,一方面政府要求教師全面學位化,但另方面在中小學卻未能提供足夠的學位教師職級,到今天還是有15%中學教師及35%小學教師雖然擁有大學學士學位,卻未能擁有學位教師職級,造成同工不同酬,能沒怨氣嗎?

  過去廿年,教育改革最大的短板可能是課程。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在新高中課程引入了通識教育。這一科的設計因不重內容只重議題,很容易變成政治科,給一些激進的老師留下很大的空間,也造成學生自我張揚、挑戰權威的傾向。

  課程碎片化社會化

  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來審視,課程還有更多更大的問題。其一是高中重文輕理,4科必修科中,3科是語文。20年后的今天才開始再強調數理及科技的學習,但如果課時上不作調整,恐怕也是枉然。其二是課程的碎片化。原因是受到社會民粹氣氛的影響,在眾人的主催下舍難取易,忽略了課程的系統性,令學科知識支離破碎。其三是過度強調社會化。通識科的政治化與此也有關系,后果是加深了課程的碎片化。幾個因素疊加,令學生欠缺系統的理性和邏輯訓練,容易流於表面及情緒化,易受煽動。

  展望未來,首先是盡快進行全面檢討,因應教學生態變化而作出人力資源的配置,以穩定教師隊伍及減少怨氣。其次是以專業領航,凝聚共識,全面檢視包括中國歷史科在內的各個課程,讓學生都能成為文理兼備、學貫中西的人。最后,適當地加強對學生有關「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教育,特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地位及中央和特區的關系等,也是應有之義。

  總括而言,香港回歸祖國20年,在教育上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的辛勞成果。但與此同時,也留下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個別學校以校本的方式所能解決的,着實需要政府帶頭梳理,教育局是責無旁貸的!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