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展望新世代發展方向 2017博物館高峰論壇在港舉行

2017-07-04
来源:香港商报

 「2017博物館高峰論壇」嘉宾合影

  6月26日至27日,以「博物館新世代」為主題的「2017博物館高峰論壇」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來自中國、美國、英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家的20多位博物館館長及專家,在論壇上分享多個不同範疇的經驗,並共同就新世代博物館業面臨的挑戰與對未來展望進行交流與探討。

  此次博物館館高峰論壇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主辦,故宮博物院協辦,是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焦點活動之一。據康文署介紹,論壇旨在為博物館同業提供聯繫、交流與分享的機會,讓香港成為世界各地博物館與文化機構的專業交流及合作平台。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 黃鶯

  單霽翔:讓文化資源「火起來」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論壇上介紹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如何在古建築修繕、文物修復、展覽策劃、公眾教育及環境整治等方面開展工作,如何讓文化資源「活起來」和「火起來」。

  單霽翔認為,評價一座博物館,最重要的不是看它有多麼宏大的館舍、多麼豐富的藏品、多少觀眾參觀,真正負責任的博物館要看它用自身的文化資源給社會和民眾帶來了什麼、貢獻了什麼。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Thomas P. Campbell分享了題為「存真——從模擬化和數碼化的博物館體驗之間取得平衡」的演講。他說,近些年來,隨著數碼化革新的發展,博物館與觀眾溝通、互動的方式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博物館嘗試透過多種新穎多元的數碼方式與觀眾進行交流。Thomas認為,博物館行業即將迎來3D革命的衝擊,同時也會帶來許多新方法和新途徑,在教育體驗方面拉近館方與觀眾的距離。對大多數博物館來說,數碼領域可能會分散人們對基本物件的關注,人們應思考如何從呈現真實物件和利用數碼資源詮釋物件之間獲得適度平衡。

M+博物館展覽中的手觸式互動屏幕

  香港M+:與更多人分享視覺文化

  如果說博物館的激增為21世紀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這些數量眾多的機構所面臨的挑戰是,成為生動而有魅力的文化燈塔。香港M+博物館館長Suhanya Raffel在論壇中表示,M+是一所扎根香港,服務香港及具視野的全球性博物館。這所新博物館名字中的「+」符號已凸顯其特性。正是+的力量啟動了M+這所邁向21世紀的博物館——作為一個用以展現、演繹、活化的場所,並在全球文化領域中不斷演變擴展。

  Suhanya Raffel稱,文化機構對社區的貢獻無可丈量,而M+博物館從亞洲的角度出發,透過藏品、展覽表現20及21世紀的視覺文化。香港長期以來在本地與國際上的平衡成就了M+這所亞洲21世紀的博物館。M+博物館面向世界,根在香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視覺文化在不同的領域發展,利用數碼技術與更多的人分享視覺文化,學會如何看世界。

M+博物館展覽中的立體互動模型。 

  數字化運用與智能博物館建設

  面對科技創新與瞬息萬變的世界,數字化運用的擴大及智能博物館的建設成為了博物館業界積極探索的方向。據大英博物館Jane PORTAL教授介紹,大英博物館目前正在修繕的何鴻卿東方文物廳翻新後將被命名為何鴻卿爵士中國與南亞廳,並新增一處關於中國和南亞的敘述,將故事延續至今。在翻新的展廳中,數碼方面的應用得以增強,「在新技術的配合下,展廳中調控環境的能力,新的照明方式及設計,都將有助於觀眾更好地認識豐富的館藏」。她亦透露,大英博物館正在計劃建立更強大的資料庫,「希望參觀者通過將手機放置在藏品說明牌上,便可隨即鏈接到網絡上,看到藏品更為詳細的信息」。

  自2014年來一直致力於實踐「智慧博物館」之路的廣東省博物館,則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為公眾提供了更為多元的服務。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介紹,「過去3年,廣東省博物館在信息化技術融合與運用方面進行了一些新嘗試,是一個初步的探索」。

  魏峻亦透露,廣東省博物館將於今年8月份上線一個數字浮動空間,由48塊55英寸的高清LED熒幕拼接而成,置於博物館大堂位置,讓博物館所有的展品都在這個熒幕上得以顯示,「觀眾可通過點擊感興趣的展品,方便大眾認識博物館及各類藏品信息及背後的故事」。

  當然,魏峻也強調,「博物館數字化智慧化並不是博物館的全部。作為博物館來講,對於藏品的研究才是我們所有工作的核心,信息化、數字化及智慧化,只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管理、保護和交流。」

  走進社區 讓博物館「活」起來

  隨著新世代生活方式的重塑,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的捍衛者,必須重新思考如何運用場館空間與活動,為藏品提供更豐富解讀、增強與大眾互動。

  在澳門博物館館長呂志鵬看來,一直以來,人們走進博物館就是為了「鑒古知今」,而博物館想帶出的也是讓觀眾通過展品「撫今追昔」,因此他認為,「打破觀眾對於展品的直接感受,形成獨特化的化學反應,就必須成就一所沒有牆的博物館」。

  「新世代更應注重與在地社區的關係」,呂志鵬坦言,「我們要把即將斷裂的傳統文化引入作為博物館的主題,如土地崇拜,「門口土地、天官賜福」在澳門社區中仍能見到,通過博物館平台,讓文化在生活與展示中雙軌發展。與此同時,亦需要加速博物館的文化滲透,通過展品對地接軌,讓相關主題的展品走進社區」。

  而同樣致力於讓博物館「活」起來的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亦在轉型之路上進行了多元化的探索。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表示,對於訪客來說,在大多數美術館的體驗大致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未能積極營造自身體驗。而實際上,觀眾想要的是參與,是實踐」。「建立『文化樞紐』,使博物館成為人們實至如歸的場所是提升博物館魅力的重要方式」,許傑介紹,「如博物館將印度文化藝術與大眾的瑜伽運動方式相結合,通過社交網路媒體讓大眾參與『尋找迷失的兵馬俑』活動等,來提高大眾的參與熱情,從而令參與者更好地了解這些藝術背後的故事與內涵」。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