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台北故宮免費開放七萬多國寶大圖下載,細節清晰如觸

2017-07-12
来源:澎湃新聞網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去年將其收藏的37.5萬件藏品的高清圖像資源免費向公眾開放曾引起廣泛影響,而台北故宮博物院昨天也放出大招:當天起正式免費開放中、低階段圖像約七萬多張供公眾使用。也就是說,只要登錄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站的Open Data專區(http://theme.npm.edu.tw/opendata/)“文物查詢下載”和“精選圖像下載”(下圖紅框處)中的圖像,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需付費,公眾可直接下載。台北故宮博物院在發給“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的信函中表示,今後每季還將繼續增加500張中大小達20MB的中階段數碼圖片。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對比此次公開的中階段電子圖片,如一些書畫圖片的細節包括題跋的筆鋒皆清晰可見如觸,而在展廳觀看時,由於玻璃阻隔與光線原因,反而不及電子版清晰。

  

 

  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站的Open Data專區頁面

  2017年2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宣布按照“Creative Commons Zero”(下簡稱CC0,無權利保留協議)將其收藏的37.5萬件藏品的高清圖像資源免費向公眾開放版權, 而更早之前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美術館(其網站稱開放45000件藏品圖片提供下載,且數量不斷增加)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均已經開放了館藏資源的高清圖片下載,其規模和廣度另公眾大開眼界。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也從去年開始在線提供了展覽相關圖片資源的下載。

  

 

  蘇東坡《黃州寒食帖》(局部)

  以台北故宮博物院為例,點擊網站Open Data專區,其“文物查詢下載”中書畫類及器物類多達70,000張低階(72dpi)數字圖像可供下載;“精選圖像下載”中則有2163張中階(300dpi)數字圖像可供下載,目前可供下載的從陶寺文化時期的玉琮到民國時期書畫一應俱全,且每季將增加500張;另“展覽包下載”中則暫歸類整理出“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明四大家特展:唐寅”等4場展覽的資料。所有這些圖像資料公眾均可以直接上網搜尋、下載、張貼,甚至作為文創設計使用。

  

 

  郭熙《早春圖》

  對於普通觀眾和書畫愛好者而言,即使到台北故宮博物院現場也不可能看全的限展展品,卻可以通過網絡一睹芳容。

  台北故宮博物院表示,這是首次免費釋出典藏文物的圖像供商業使用,也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的最大創舉。此次開放故宮典藏所有書畫及器物的文物圖像,其中包括故宮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及毛公鼎),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懷素的《自敘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北宋蓮花溫碗等。

  

 

  台北故宮鎮館之寶之一“毛公鼎”(局部),通過Open Data專區下載的圖片可見鼎內銘文。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圖像為“數位典藏計劃”的重要成果,只要在台北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專區下載的文物圖像皆可自由下載,並免費使用。如有需要之圖像無法於Open Data專區中找到,或需使用更高解析度的圖檔,可書面向台北故宮博物院提出申請授權取得,而台北故宮也將以收費辦法予以計價。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獲悉,此次開放數位藏品圖像供全民利用,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公共化政策的一環,除開放台北故宮至寶讓全民共享外,更希望能借此扶植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廠商,透過圖像的授權能讓更多文創廠商以故宮典藏文物為創意發想泉源,並實際應用於產品開發,不但能提高商品附加價值,更能加強文創品牌競爭力。

  

 

  懷素《自敘帖》(局部)

  

 

  懷素《自敘帖》文創絲巾

  台北故宮博物院也認為文物不應在博物館裏,而應是全民共享的溫暖療愈物,同時也可以是致富的寶物。

  未來台北故宮博物院將持續落實公共化政策,並擴充Open Data專區中的圖像數目,希望透過圖像免費釋出,讓文物以更加透明、便捷的方式開放近用,以達到博物館教育之公益的目標。

  延伸閱讀:

  如何通過公開電子圖像解讀范寬真跡《溪山行旅圖》

  范寬(約950年-1032年後),字中立,華原人(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初學荊浩、李成,後自成一家。范寬的“寬”和“中立”,並非他的名和字,而是他山水作品的品格和向往。面對一張畫芯2米多高的巨軸時,會產生面對氣勢雄壯大山的仰望之感,觀者自覺渺小。

  

 

  宋范寬溪山行旅圖軸205.5x103cm 詩塘31x103cm

  這得益於《溪山行旅圖》的空間表現, 畫面正中“巨碑式”的高聳的主峰是一種精神象征,全幅以方折墨線勾勒,雨點皴模擬出了北方土石的質感,主峰上一瀉而下的一線瀑布成為了恰到好處的留白且顯出距離感,瀑布形成的水霧和煙靄流嵐在山腰處剛好分開了遠景和中(近)景。位於中景樹叢清晰可見的枝幹結瘤拉近了中景和觀眾的距離。主山推遠、中景拉近,兩者作用之下大山與觀者隔出一個難以實測的距離感。而主山在畫面三分之二的分割方法在比例上接近500年後達芬奇在文藝複興時期尋找到的“黃金分割”。

  欣賞中國山水畫講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近看,一隊從畫面右邊走入的行旅驢隊成為了視覺焦點,“行旅”的渺小與“溪山”的壯大形成了鮮明對比。

  西方中國畫學者高居翰認為,這幅《溪山行旅圖》是范寬僅存的作品,畫中世界似乎既不忠實地反應物質宇宙,也不以人的意志統禦宇宙,而具有自身絕對的存在。

  

 

  溪山行旅圖中的雨點皴

  這一張《溪山行旅》在學界被認為是最可信的范寬真跡,被台北故宮視為藏品中的“熱門巨星”和“鎮院之寶”,然而,和其他中國古畫一樣,它的身世曾今也撲朔迷離:

  根據宋徽宗時期《宣和畫譜》記載的禦府收藏,范寬作品共58件,但其中並沒有《溪山行旅》之名,而後從宋到明600餘年間此畫由宮廷到私人(畫上一方“忠孝之家”收藏印疑屬北宋文人錢勰),再由私人到宮廷(明內務府接受元朝收藏印),一直沒有這幅畫的太多文字記載,直到“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時敏(1592-1680年)收藏期間,由其師董其昌(1555-1636年)在詩塘上所跋“谿山行旅圖”後這個名字漸為人熟知並沿用,後入藏清宮,至乾隆年間正式編入《石渠寶笈》(1744-1745年),但僅僅列為次等之作(與《富春山居圖》相同,另一副制作精良的偽作被乾隆皇帝奉為真跡“神品”,題詩蓋印)。

  

 

  (傳)宋范寬行旅圖軸155.3x74.4cm,疑為清代王翬仿本

  1949年《溪山行旅圖》隨著其他故宮文物遷往台灣,在1955年台北故宮編印的《故宮藏畫錄》,此畫仍注明為無款。

  直到1958年8月5日,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李霖燦在觀賞此畫時,在右下角一隊馱馬行旅的最後一個人的後上方的闊葉樹林間發現“范寬”二字簽款。

  

 

  宋范寬溪山行旅圖(局部)右上有“范寬”款

  但是“范寬”二字是否為畫家作畫之際所簽下,學界並沒有共識,然而,這些對於簽款的質疑,卻不影響此畫被認為是范寬山水風格的代表作。也為後來判斷范寬作品提供了參照。

  陳佩秋先生曾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對比了范寬和郭熙的作品。她認為范寬是代表藝術家,但郭熙不是。她曾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在遷回南京的故宮博物院看過郭熙的《早春圖》,她覺得郭熙的好言過其實,但范寬的畫作從大到小無可挑剔,非常小的內容放大後看仍然很精細。

  

 

  范寬溪山行旅圖中水口的表現

  

 

  宋郭熙《早春圖》水口的表現

  此次台北故宮博物館開放藏品高清圖片,暫時無緣見到真跡的讀者也可以通過圖片對比同為“宋四家”的兩個的差異。

  作者:黃松

[责任编辑:潘洁]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