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廿年公共房屋政策倒后看

2017-07-15
来源:香港商報

  邵志堯

  回歸初期,樓價在1997年至2003年之間大跌七成。很多中產都持有物業,眼看自己資產每天在縮水,心中不是味兒。再者,很多商業活動都受物業價格下跌影響,大眾市民面對通縮,不敢輕言投資和消費,「負財富效應」盡現,香港沒有發鈔的自主權,不能學美國可以QE,扭轉通縮的命運,很多人於是歸咎特區政府八萬五政策,埋怨供應過度。

  樓價大幅下跌有連鎖反應,房委會是透過出售居屋以維持財政,在樓價大跌五成的時候,香港人聞樓喪膽,私人物業已跌至申請房屋人士資格可負擔的水平,居屋無人問津而滯銷,政府在2002年宣布調整「長遠房屋策略」,停建居屋是其中一項。房委會財源被斷,維持補貼公屋用戶的支出從何而來?因為公屋租金低廉,不可以填補成本,2002年房委會財政跌至警界線,并揚言2006年會有500多億元赤字,故埋伏了房委會出售旗下商場和停車位的念頭,領展的前身「領匯」應運而生,另一個則是推出優厚的提前退休政策,利誘原房屋署職員自組物業公司管理公共屋恏,從而減少人力資源負擔。

  領展脫離公營機構行列,被低估的租值和低效的管理水平被激活,商場租金和素質大幅改善,現在更由房地產基金升格為發展商;而被勸喻自營物業管理公司的職員,則有些成功有些失敗,證實了時勢造英雄。

  房委會的赤字造成停建居屋和放慢興建公屋的決定,令公營房屋出現巨大缺口,今天為人詬病。然而,筆者認為凡事用「倒后鏡」去看,未必看清事實。誰人有水晶球會預知將來發生的事情?人們都是按當時時勢作決定,只不過近20年經濟周期之快令人無所適從而已。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