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深度】連平:金稳會防風險重在權威+專業 控总量需稳字当头

2017-08-04
来源:香港商報

  齐晓彤 邓建乐

  日前,深圳市银行业协会和交通银行深圳分行特别邀请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为深圳金融界做了"防范金融风险 深化金融改革"的专题讲座,以深入解读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连平先生现担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金融40人论坛常务理事和资深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基地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出席国务院总理主持的专家座谈会。

  中国自1997年以来开了5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每5年召开一次,通常有非常重要的议题,复杂的环境和背景。连平的讲座内容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是历次会议回顾,第二是梳理2017金融会议的核心内容,与过去有何异同;第三是金融工作三大任务的解读;第四部分是展望该会议对未来5年金融业的影响。

连平

  一、历次会议回顾

  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是在1997年,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召开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金融业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如何应对是主要问题。在金融监管方面,成立了证监会和保监会,这次会议迈开了分业监管的第一步。

  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是在2002年,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中国要把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市场都认为"狼来了"。从现在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的比重始终不高,最高达到了1.5%,现在大概在1.3%多些。这次会议把分业监管的体制继续向前推进,2003年成立了银监会,初步确立了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这次会议还决定对四大行注资,推动银行业财务重组、上市,并由交行先探路,交行成功上市后,四大银行陆续走上了重组上市的道路。2005年后出现了一些中国银行业贱卖论,但连平认为几大国有银行的重组上市必须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

  第三次金融工作会议是在2007年,中国面临着成长中的烦恼,很多体制机制方面需要加以完善。当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非常大。因为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连续5年GDP10%的增长率,2007年达到了14%。由于经济非常热,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导致境外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2005年外储8千多亿美元,以后每年是大幅增长。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外汇投资公司,承担部分外储的运作,也完善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是在2012年,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是中国地方债务高速增长。这源于2009年的信贷投放,该年的信贷投放增速达到30%多,意味着2009年信贷的投放量是过去几十年信贷投放总量的1/3,其中一半以上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包括很多隐形的地方平台,因此导致地方债务风险上升。"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的继续推进。

  总体来看,前两次金融工作会议是"一行三会"监管体制建立的阶段,后面两次是分业制度不断强化的阶段。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金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突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切实做好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现金融稳定。

  二、梳理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核心内容

  三大特点:规格高、内容实、问责严

  连平认为2017年的金融工作会议呈现出三个特点。

  首先是规格高,总书记参加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了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五名常委出席了会议。

  其次是内容实,明确提出三大任务,这也是过去金融会议中没有的。会议确定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也是会议上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过去有很多关于分业监管问题的思考,最终在这里形成一个共识,成为会议确定下来的一项具体要落实的工作。

  第三个是问责严。要问责是过去几次会议中似乎没有出现过的,说过要负责任,要担当,但是没有说要问责。会议明确什么叫失职,什么叫渎职。主要目的是针对各类金融管理部门,首先是一行三会,其次是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能部门,表明未来金融风险管控要有严厉的手段来加以落实。

  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四项原则

  此次会议表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四项重要原则。一是要回归本源。自娱自乐、自我循环不是金融应该走的路,要呼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回归本源的真实含义。

  第二是优化结构,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产品体系等各方面,这种结构需要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匹配起来。其实中国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在供求关系方面,主要是供给跟不上需求。房地产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供给没有很好地配合需求。需求的发展是必然的,又有诸多结构特点,在总量上和结构上都要很好的配置。金融总量非常大,但结构问题也很大,企业去杠杆和金融去杠杆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金融总量过大,还存在结构性问题,资金流入了不该流入的地方,现在很多问题都是金融不合理配置带来的恶果。

  第三是坚持市场导向,要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四是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连平强调,这次关于风险方面的阐述,提到非常高的高度,非常重视。

连平

  三、连平详解三大任务

  1、金融如何服务好实体经济?

  这次会议最先强调的是服务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这话说得很明白,要把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摆正。在会议中,对服务实体经济在未来如何做的更好提了五个方面的内容,非常值得关注。

  金融要服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点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和动能转换。近年各方面十分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问题主要是供给的存量需要重组,增量要优化,在这方面金融要发挥作用,存量中间不合理的部分应该要退出,僵尸企业要处理。信贷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所谓做减法就是信贷要从不合理投入的行业中退出,金融支持力度减弱甚至不给予支持。增量优化,就是要将增加的信贷量,向国家长期发展、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投放。通过存量重组、增量优化来促使经济发展的动能转化。

  其次是要发展直接融资。会议特别提到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连平表示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不是受到很好的保护需要打个问号。曾经有人说参与投资股票市场是投资者的自发行为,风险自担。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是股票市场是不是公平公正合理呢?如果市场本身存在许多问题,投资者参与带来了损失,就不是简单的风险自担的问题。既然有市场的存在,监管便有责任维护市场的平稳运行,要做到基本公平公正,并严厉惩罚市场中的不法分子。有的上市公司,上市前的报表很好看,上市三个月之后就亏损,股票全抛完,老板卷钱逃走,显然这中间存在诈骗行为。监管改善还有很大的空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并非是简单的一句话,监管部门在整个市场的监管方面要做出大量的努力。

  银行贷款犹如大河之水 哪里开闸很重要

  第三是通过大型银行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机构,推动间接融资结构的改善。现在金融总量不少了,已经到了要去杠杆的地步,但是为什么说没有服务好实体经济,还是结构问题。以银行为例,银行仍然是金融结构中存量最大的,增量近两年也是最高的。之前有一年信贷占社会融资增量的比重大概是50%多,现在基本上都在75%这个水平上下,但没有突破80%。目前来看,资管业务、通道业务都在收缩,所以银行业的信贷结构非常重要。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银行体系就像拦河坝,这个河坝什么地方开口,水就从什么地方流出去,什么地方不开口,水就过不去。因为银行吸收了大量的存款,通过银行的体系把存款资金疏导出去,疏导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得到了金融支持。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仍然会不满意。

  金融毛细血管发达方可有效滴灌实体经济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国不缺大的金融机构,不缺银行大动脉,还有很多金融机构想做大,很多省份把一批城市商业银行组成一家省级的银行,比如江苏银行、甘肃银行、江西银行、徽商银行等,差不多是省一级银行的规模,目的是为了更有力的支持政府项目。如果不是银监部门有很多限制,连平表示相信过不了两三年,所有的省份都有会有一家大的省级规模的商业银行。而中国的银行业主要问题在于毛细血管不发达,即确少专心致志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微商业银行。

  连平随后又发问:我们的民营银行究竟要做成怎样的银行?他认为要有特色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中国究竟需要什么规模的民营银行。他建议要确定民营银行的发展方向,需要规划,更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否则又可能出现一批大型银行。这方面可以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美国、德国和日本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做得较好,主要是有一大批小银行。这些小银行被划定了经营区域,他们不能够跨区域经营。我们现在非常需要这类毛细血管型的银行,可以深入到社区的方方面面。

  普惠金融事业部成效可期

  第四点是要加快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最近有一个动向就是银监部门在推动大型和中型的银行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连平肯定了这种做法。他表示之前我们定一个指标,要求银行多少比例信贷用于支持小微,效果并不明显。查看各家银行小微的客户数量和小微贷款的总量,会发现这些小微企业其实都不小,不是真正的小微。普惠金融事业部可谓是一个好的办法,因为它是作为一个准公司来进行运作,人员、产品和资本金都朝着这个方向去配置,有针对性的机制和流程,这个方法会比原来的效果要好。

  但连平也坦诚表示,结合各国的经验,还是小型金融机构,包括运用互联网金融形成的小型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做得最好。他以小贷公司举例,去年底小贷公司信贷总量不超过一万亿,公司数量8000多家,即每家信贷余额是一亿多。五年前小贷也差不多是这个规模。目前银行业的信贷余额已经翻倍,但由于法制的缺陷,小贷余额还是原地踏步。这说明小贷公司作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构成部分几乎没有什么长进。如果有更好的形式出现,小贷公司会继续衰落。未来没有体制的突破,难以真正形成有效的普惠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办公场所可大幅缩小

  最后一方面是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和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的环节来控制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连平认为未来空间相对比较大的就是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现在很多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较大,在人头费以外的经营成本还有比较大的调整空间,包括办公场所等。我国不少银行的分支行的营业网点比国外总行的营业网点要多得多和大得多。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这方面,近年来银行业承受的压力不小,未来还会继续推进,但空间已经不大。

  2、最核心、最重要、最关键:防控金融风险

  连平强调,这次会议最为核心、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是防控金融风险。

  第二个任务是要防控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这次会议把防控金融风险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这次会议背景一个是自2013年以后,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2012年与2013年的GDP经济增速7.7%-7.8%,经济下行压力大是从2014年开始的,一直持续到2016年年初。从2016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回暖,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6.9%。

  严防风险联动

  从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风险状况来看,毫无疑问金融风险的上升是当前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连平回顾了最近几年的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6月末发生钱荒事件,下半年流动性仍偏紧、资金成本大幅上升;2014年中国股市出现异常暴涨,几家媒体同时鼓吹中国股市,2015年年中股市出现暴跌;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层出不穷;2016年后债券违约风险开始增多;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出现大幅贬值,资本迅速外流;2015年的下半年到2016的上半年,外储下降了近一万亿;2016年初的股市继续下跌,与人民币贬值相互影响。股市暴跌引起汇率贬值,汇率贬值又引起股市暴跌。人民币在境内不能自由兑换,但在香港、新加坡、伦敦和台北这些金融中心都可以自由兑换,这是监管能力不能所及的,必定是跟着市场的波动、预期的变化、非理性行为进行波动,与此同时大量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撤出。汇率波动和资本流动之间的联动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这是连平最为担心的的。这一点在他撰写并于2014年出版的《十问中国金融》一书中已经作出深入的探讨。

  事实上,2015年,系统性风险的苗头已经有所显现,股市、汇市、资本流动,再加上网贷平台事件此起彼伏。虽然网贷平台掀不起大浪,但是确实有很多人在这个市场上被骗。出现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一个网络平台的法人曾经是诈骗分子。这样的人为什么能成立网贷平台呢?根源在于准入监管不到位。金融科技中国不是首创,但是我们发展最快。互联网金融也是一样,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欧洲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他们发展得非常缓慢,主要是监管十分谨慎。而我们迅速发展的同时蕴含了巨大的风险,在监管、体制和理念上存在很多问题。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互联网金融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我认为这是发展普惠金融非常好的一种形式,但是我们也要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比如在2016年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后发现5000多个网贷平台中有2000多个出了问题,其中属于道德风险的占40%以上。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监管不到位。西方看到了问题,所以宁肯发展慢,也要把风险控制住。

  这次构建防控金融风险体制是动真格的

  2015年、2016年风险此起彼伏,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互联网市场等各个市场都发生了风险性事件,所以现在特别强调要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次会议主要的背景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002年之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是银行业的风险,现在市场化程度要高很多,银行业的总体状况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出现的市场化的风险更难管控。未来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风险之间的联动要特别关注。

  所以这次会议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未来真正做到有效地防控金融风险,尤其是真正做到防止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是最为重要的。

  有关防控金融风险会上提了一系列的要求,一方面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作为底线,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和早处置,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尤其是对金融监管部门提出问责的要求。这是非常厉害的一招,这次构建防控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是动真格的。

  3、深化金融改革是发展动力

  第三个任务是深化金融改革,会议提出深化金融改革是金融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通过改革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连平强调,这次的任务以及很多具体的方面都没有强调金融业的发展,更多强调的是金融业的风险。

  这次改革中提到最重要的一项是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要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且明确是国务院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跟现在已有的所有协调机构都不一样,这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才最终明确下来的。

  分业监管至今, 问题重重

  自1997年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分业监管体制,到2002年后初步构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到现在我国一直运行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任何体制都会有不足,问题存在时间越长,惯性就越强,给整个金融业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所以一直有种意见认为要解决分业监管体制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建议就是在国务院层面成立一个委员会来统筹协调。对此,两年前连平曾不止一次地提出过类似的建议。这其实是整个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连平介绍,监管体制在各国有很大的不同,国际上也有所谓的双峰监管、央行主导,还有美国比较分散的监管体制,等等。但临近两个国家日本和韩国,他们基本上是监管是一个大的系统,央行是一个大的系统。我国监管一分为三,央行基本没有监管职能,一行三会的分业体制的确存在许多问题。

  连平对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首先是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面,监管通常奉行的是"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这个原则。但问题是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尤其是今天市场上大量的泛资产管理、通道业务等新领域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谁的孩子不知道,所以也就没人抱。互联网金融最大问题就是起初的时候没人认领。

  其次在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和日益融合的背景下,多头监管容易造成监管套利。这也是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以资产管理业务举例,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信托公司都在做,多头监管标准不一,哪里最松投资机构就到哪里去做,所以风险隐患不断地增长。

  监管职能矛盾引发"小也不能倒"

  第三个是监管部门集监管与行业发展的职能于一身客观上形成了监管不足的土壤,容易导致"刚性兑付"和"小也不能倒"的现象持续存在。对于中国的金融监管者来说,既承担了行业发展的职能,又承担了风险管控的职能。行业不发展,或者发展十分缓慢,以及出现风险问题都由他们来负责。因此,监管者希望自己所管的孩子,能茁壮成长,身体十分健康,不生病。既要控制风险又要促进行业发展,这两个职能之间的矛盾导致"刚性兑付"和"小也不能倒"的现象持续存在。

  第四就是分业监管体制下面的监管部门有明显的地盘意识,其结果就是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重重。我的地盘你不要插手,你别想让我服从你的意愿。

  最后,在当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目前货币当局是游离于监管之外,不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这是目前中国体制的一个大问题。货币当局主要实施货币政策,同时负责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毕竟许多大的金融机构,或者说体系重要性金融机构央行不管,一旦出问题也是系统性的。这也是目前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在美国,美联储会对比较大型的银行和国外的银行进行监管,连平表示,这点交通银行深有体会,其在纽约和西部开设机构都要经过货币监理署和美联储的双重批准。这是从整个系统性风险控制的角度,宏观审慎的角度去进行监管的。

  金融监管的里程碑事件:设立金稳会

  这次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是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连平认为这个对于金融发展尤其是金融监管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他表示目前来说还不具有把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推倒重来的条件,但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存在不足,包括割据问题、监管盲区问题等需要加以解决。所以这次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直接目的就是补齐金融监管短板。金稳会要克服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弥补其长期运行中惯性所带来的不足。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个什么样的机构?连平对其评价是既权威又专业。国务院层面确定了权威性,专业指的是金融领域,金稳会肯定要由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士构成。连平将金稳会与现在已经存在的各种跨部门相关机构进行了对比。

  金稳会PK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

  首先是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前几年为了克服一行三会中存在的协调问题成立的,由央行牵头主导,确实也协调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重大的问题协调困难重重,因为没有权威性,央行跟三会都是平级关系。过去央行行长曾经有的是国务委员,这种情况下协调还好办一点。部际协调会与国务院层面的金稳会的权威性无法相比。

  金稳会PK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另一个机构是由很多不同部门参加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由于货币政策影响到经济金融各个方面,所以发改委、财政部、统计局和三会都有参与,包括一些经济学家,唯独商业性金融机构没有参加,既没有银行行长,也没有银行首席,但银行业协会会长代表行业参加。这个委员会只是一个咨询建议类机构,不是一个决策机构,不像美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具有决策权,是其货币政策独立的具体表现,每位委员都在重大问题上有投票权。

  金稳会PK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小组

  国务院层面还有一个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小组,由分管副总理担任组长。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冲击比较大,这个机构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成立的。它也不具有决策功能,主要是提交一些建议给党中央和国务院进行讨论。

  加强统筹协调 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连平认为这些机构都无法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相比,金稳会负责人应由国务院领导来担任,这样才会有权威性。央行也已表态要担当好金稳会办公室的功能,此外还会有财政部、发改委和一行三会的参与,是否有专家、经济学家参与尚不清楚。

  由于一行三会都在金稳会的下面,所以金稳会所做出的协调、决定、决策会比较容易得到贯彻,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金稳会最重要的工作是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控制,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的统筹和协调,直接目的是补齐金融监管的短板。

  他强调,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尤其是防控化解系统性风险作为底线,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明确了。那次会议对金融风险高度重视,传达了八大风险的认识。回看过去十几年,从来没有把风险提到这样一个重视的高度。所以说,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系统性风险的控制能力及管理能力,切实加强统筹协调。

  从长远来看,金稳会一定会把未来整个金融业发展的规划,金融业的改革这些问题纳入工作范围。国家有十三五规划,金融业也有十三五规划,但这个十三五规划是央行牵头发布的,当时来看,央行不具有统领整个金融业的条件。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规划应该通过金稳会来顶层设计和推动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特别强调金融监管的统筹,就是说监管不能各自为政,要把它统筹起来进行监管。

  金稳会为金融监管带来新气象

  深化金融改革,尤其是新的金融监管框架的变化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连平认为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提升。第一个是覆盖。过去"谁家孩子谁去抱"让好多地方出现盲点,金稳会成立后,接下来的监管就会较为容易地实现全部覆盖、不留死角和盲区。一旦新事物没人管,金稳会可以很快决策指定相关部门。

  第二个是协调,过去协调困难是因为是平级关系。金稳会成立之后居高临下,监管协调会得到增强,严格的问责制会有较好的推进作用。

  第三个是速度。金稳会成立后监管决策的速度应该会有明显提高。互联网金融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要经历很长的过程才能形成一个决策。金稳会成立之后,这种决策过程应该会明显缩短,出现这些问题后马上开会,确定是谁负责,具体怎么操作。

  第四个是规范。金稳会的成立之后会对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正和改善,规范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央行的金融监管地位将愈发重要

  连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变化,就是货币当局在新的监管框架中间会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过去央行不具有管理三会的职能,现在它是金稳会的办公室,金稳会的重要议题、重要问题的研究和重大问的决断,央行都会事先主导研究并提交报告,金稳会再作出决定。涉及到系统性问题,当然央行来操作最合适。央行的作用过去没能有效的发挥,现在可以比较好的通过办公室来发挥。

  毫无疑问,央行在新的监管体制中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连平并不太赞成将央行打造成为一个超级央行,所有的、重要的监管职能全都由央行来承担。"所谓超级央行,是指不仅是宏观审慎政策,而且重要机构所有的监管功能事无巨细全部一手抓,这既不符宏观政策与微观监管分置的原则,也与央行独立性状况不相吻合。"

  设立金稳会将促使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新的体制将来会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监管不再像过去主要是机构的监管,将来的监管更要从金融业务的功能性来区分监管主体,出台相关的政策。功能监管,是对相同功能,相同法律关系的机构产品,按照统一的规则,统一的监管部门来进行监管。行为监管就是从事金融机构的个人和机构都要申请牌照,牌照定了你可以干什么,有关部门则从行为的角度去进行监管。

  连平透露,前年他曾拜访过日本和韩国的央行,专门了解了监管这方面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基本上就是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比如说韩国的金融监督厅,按照产品来进行管理,这些产品跟银行、证券公司也有关,但不按照机构监管;同时按照牌照的经营范围,按照规定业务经营的行为是否合规来进行管理。

  为什么中国的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不能很好的发展?关键就在于一行三会主要就是从机构的角度去监管,并长期以来不断地加以强化。要从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来推进,就要打破一行三会的体制,这就很难协调。现在有了金稳会,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章程,打破三会界限,推进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落实和发展。

  连平表示,我国的金融监管将会呈现一个多元和立体结构的新特点,上层有金稳会,中间有货币当局和三会,下层还有三十几个省市的金融管理部门,这对于未来金融监管框架的完善和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这次明确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职能。其实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方面做了很多事,不管是金融办还是金融局,这些机构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金融监管职能,但没有明确规章,所以要尽快地加以立法或建章,把地方政府监管职能明确下来。

  四、会议对金融业以后带来的影响

  今后3-5年 金融业发展速度将明显放缓

  连平带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次会议对金融业比较直接的影响。首先,总的来看,无论是短期还是中期,金融业总体的发展状况趋于好转。过去银行业增长太快,非银行的比例增长也太快。比如说影子银行,三四年前大家对影子银行的关注度非常高,后面经过调控之后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控制。但这两年又冒出来了,主要是银行表外业务。总的来说表外业务在最近三五年一直是银行竭力想要发展的。"我去过不少中型的银行,有小银行,有城市商业银行,有省一级银行,有些行领导雄心勃勃,要表内一家银行,表外再造一家银行,比方说表内做到了两千亿交易,那表外也要做到两千亿。后来一些小银行真的做到了。反观几家大行,表外业务的规模是较为有限的。中小银行表外业务迅速扩展后问题就来了。表内业务的发展都有一整套的风险控制机制,比如说资本金,比如说拨备,这些表外业务是没有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手段还都只是在表内,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举措基本缺失,所以风险无疑是很大的。后来监管部门采取措施限制表外业务。当前来看这方面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

  两会步调统一 要控总量

  这次的金融工作会议上再加上前两天政治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其中有一点讲得非常明确:要控总量,金融总量增长太快,经济要降杠杆,金融要降杠杆。今年以来,金融降杠杆明显,有些银行表外业务迅速收缩,同业迅速收缩,有的月份银行资产总额是负增长。但我的研究结论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在这两年不可能出现缩减,不可能负增长,某一个月可能出现这种状况,但总体来看肯定还是正增长。银行的信贷还会保持在12%-14%的增速,估计下半年增速还会稍微快一点。因为其他的业务如非银行的金融业务都在下滑收缩,信贷业务如果不保持一个增速,实体经济的压力会很大。

  而且今年跟去年的情况明显不一样,去年和前年有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前年是大概地方政府发债3万亿,其中大概2万亿左右是置换银行的贷款。去年是大概7万亿的发债,其中有大概5万亿是置换的银行贷款。银行拿钱买了地方政府债券,后者又将发债筹到的资金还了银行贷款。所以实际钱没有还到银行体系,但是贷款的额度还了,因为置换掉5万亿,存量贷款减少了之后,银行又继续进行了投放。比如某家分行置换掉100亿贷款,信贷存量中出现了100的额度,总行说50亿额度我来投放,还有50亿分行自行投放。这对银行来说确确实实增加了贷款,从而还增加了金融总量,2016年影响比较大,最终2016年信贷的实际增速是16%以上,这一年银行业总资产增长十分明显。

  针对有专家提出,信贷放得太厉害是不是应该恢复存贷比。连平表示现在央行在管控银行信贷上已经有了MPA考核指标,不必再恢复存贷比考核。

  银行信贷去年没有少放,是多放了,但今年银行信贷恰恰是不能少放的。因为大量的非银行业务都在收缩,对于实体经济的压力比较大。所以信贷就应保持合理的增速。整个来看金融在未来3-5年总体会保持一个步伐明显放缓的发展态势。不要期待像过去那样有很快的增长。

  国有企业混改决非私有化

  关于直接融资,连平认为要注意两点,一是未来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会有推进,但是我们绝不会走西方国家所走过的私有化过程,这是比较明确的。"昨天在总行接待了外国大企业的首席风险官,他问搞国企的混合性质改革是不是意味着要私有化?我说错,肯定不是这个方向。我国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继续稳健地发展这是十分明确的。所谓混合所有制是指股权结构多元。过去是国家股一股独大,将来可以引进一些个人和外资。比如说交通银行是混合所有制,最大的股东是财政部,第二大股东汇丰银行,然后还有一大批央企、地方国企、和个人投资者。但是很多央企远没有做到这点,很多地方国企股权结构也比较单一。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使得多元化,而不是说国家从国企中全部退出,全部放给私人企业。"

  债券市场开放局势明朗

  二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开放在未来很长时间都会有很大的空间。因为债券市场既涉及直接融资,又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在2009年发展以来,前五、六年的增长还是比较迅速的,最高的时候在香港市场上人民币存款达到一万亿多些,现在大概是一半左右。目前对海外人民币资金和资本流动的管理让它的步伐慢下来了。在这次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人民币国际化仍要保持稳定发展,所以未来债券市场的开放至关重要。

  债券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有什么关系呢?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指在贸易中间用人民币来进行支付结算,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口部分,因为中国是买方占据主动权,议价能力比较强,曾经达到大约30%的进口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从交行的研究结果来看,30%已经是阶段性高点了,短期内不可能超过这个水平,现在是有所回落。

  要全世界更多的人持有人民币,前提是给他们提供实在的投资场所。为何遇到危机时,人们都盯住美元不放。因为美元有很大的市场可以投资,可以避险,美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包括美国政府的债券市场都够大。虽然我国外汇储备中,大概七、八千亿持有美国国债,很多人说持有美债不划算且风险大,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持有美国国债是中国外汇储备相比较而言最为合理的选择。现在我们也在做加大力度买进黄金和石油。对于很多境外投资者来说,持有人民币也希望有一个很好的投资场所。中国股市尚存在很多的问题,固定收益市场是比较合适的。人民币是SDR货币篮子的定值货币,占了一定的比重,因此各国央行或者说官方机构手中持有一定比例的人民币还是有必要的。人民币可以用来投入债券市场,所以长期来看债券市场开放局势是明朗的。上海的债券市场其实就是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本身已经在对境外开放,现在又与香港互联互通,香港的投资机构可以按照国际市场的操作方式来参与投资,3-5年后,外资机构在人民币债券市场中将占据一定的比重,这对支撑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投资、交易甚至是定价都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国企降杠杆要两手抓

  四是国企降杠杆,民企和居民融资的可得性可能会上升。说到杠杆率高,不是指整个中国杠杆率高,中国整个经济体的杠杆率属于中游水平。所谓"高"一个是指国企、另一个是指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杠杆率水平是很低的,跟地方政府加在一起也不高,但如果把中央政府撇开,从地方政府来看,它的债务率是偏高的,国企在75%以上也偏高,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来予以控制。当然在短期内很难把杠杆率明显降下来。因为这是有风险的,杠杆率只能控制,逐步地使其回落。

  连平建议未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推进国企的降杠杆,一个是国资委可以对国企提出要求并加以督促,让国企提出控制债务融资并促使其下降的计划;通过股权融资和债转股等形式使得杠杆水平降下来。另一个方面是银行,因为银行是国企杠杆率高的始作俑者一方。同等条件下,银行更愿意放贷款给国企,很多国企有政府力量背书,所以中国国企杠杆率高很清楚地体现出中国体制的特点。银行是国有的,国企背后是政府,债务水平自然就高。如果说控制了国企的杠杆,而金融机构还是要提供融资,所以相对来说金融机构会更多地选择民企和个人。

  《商业银行法》修改迫在眉睫

  五是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连平表示,这两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现在混业经营发展的方向和管理问题。金融综合经营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谈,开展的是综合性业务。产融结合指的是,一个大的产业公司下面有好多属于金融业的部门,比如保险公司,期货公司、P2P公司等,有不少民企规划中都有金融版块,一些大的集团包括国企以及民企这方面发展较快。

  最近两年来出现很多由地方政府有关系的批准的金控公司。据我说知,央行真正给过金控公司名头的只有中信和光大。地方上也有很多资产管理公司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这一块现在没有法律约束。中国的《商业银行法》至少已经有10来年没有修订过,人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推动。法律不修改,越来越多的事情只能通过行政程序来加以解决。《商业银行法》的修改迫在眉睫。

  香港地区的《商业银行法》,一两年通常要修订一次。因为市场在不断变化,创新产品和业务层出不穷,新的风险也不断出现,不改不行。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是当下非常重要的监管内容。预计未来会有相关措施出台,总体上是规范和收紧这方面的监管,不鼓励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过快发展。

  最后一个就是金融问责机制。会议明确界定什么叫失职什么叫渎职,但机制具体的落实还要有一个过程。具体怎么做,怎么问责,是不是金融产品出问题就一定问责,范围怎样界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货币政策在降杠杆中将发挥作用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几个原则性的观点,比如说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连平表示,这里将稳健货币政策与经济去杠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国总体杠杆水平不高,主要是控制杠杆,有关方面也表态并不期望在短期内使杠杆率迅速下降。应该实事求是,否则会对市场带来负面效应,要在稳的前提下将杠杆率逐步调降,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进一步收紧

  连平提出降杠杆货币政策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非常关键。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通过结构的调整,把杠杆率偏高的地方调下来,这是基本思路。去年四季度之后货币政策稳健偏紧。现在来看,下半年总的来说货币政策不应该再进一步收紧,主要是从当前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利率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现在可以认为货币当局控制流动性,保证不发生大的问题基本上没有问题,系统性、流动性风险不必担忧。要担心的是"处置风险的风险",处置风险搞过头了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好在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表态要有防范这类风险的意识。现在许多措施都已有弹性,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到把握好平衡,把握好度,把握好时机。在某种意义上讲上半年推行的流动性收紧、利率水平上升等措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货币政策已经不适宜再进一步收紧。

  交银金融中心最近也在分析和测量,上半年的流动性收紧、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上升对融资可得性和成本会有什么影响,货币当局已经提出要注意融资成本的控制。现在的数据表明,货币利率的上升已经导致银行贷款利率出现上升势头,从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到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过去的时滞大概是两个季度,现在是三到四个月。所以今年下半年是企业融资成本较快上升的一个阶段,需要特别加以防范。

  这次稳增长是放在第一位,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了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如果说金融过度收缩,总需求就不可能扩大,所以现在往后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应该会有所回落。

香港商报记者采访连平(中)。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