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知识付费产品的核心功能与价值

2017-09-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方军

  跟书相关的付费知识产品在产业与产品层面带来了真正的创新:它不是书,但以跟书截然不同的方式变革了书,并且,变化还在持续发生。

  互联网上的知识付费热潮作为一个新热门现象引发的关注和争论似乎渐少,知识和金钱这两个中国人最关心的东西搅到了一起,在过去一段时间引发了很多讨论。现在不那么喧嚣了,或许正是我们仔细地看这个新物种的好时机。

  在我看来,知识付费是互联网上媒体、内容出版和教育融合之后形成的新物种。从传媒、出版、教育、互联网等角度出发,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理解。最近,随着图书出版和知识付费之间交集增多,很多人和我一样都逐渐发现,知识付费可能给我们的读书带来巨大改变。

  书,是最古老、最经典的知识载体。虽然总有人用数字对比批评中国人的读书率,但实际上,中国社会还是相当重视读书的,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展开,各地举办的书展吸引大众关注,在城市里以书为主题的店成为热门景点。智能手机中的读书应用也是重要类别,当然,也许很多人读的是网络文学。

  但过去,围绕书始终有一问题未解:人们不读书怎么办?有人担心,不读书,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水平会受到影响。也有人担心,读书逐渐变成一种少数人的高雅艺术,读书被用来展示某种生活状态。

  从产业与产品的角度我们可以问,书可以怎么变化———书可以怎么变得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我们也可以从作为读者的角度问:买了书读不下去、没法从书中获得知识怎么办?我们似乎处在一个困局里面:书很好、极好,但处在一种“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尴尬状态。

  过去一年多,知识付费给书和读书带来了新鲜的冲击,以互联网惯有的那种野蛮、粗糙的方式。我知道,有的人更愿意给知识付费赋予情怀和意义。但我觉得,这种野蛮、粗糙、新鲜可能正是互联网的力量所在,网络文学曾经带给我们的就是类似的冲击。

  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来看。在政策导向上,8月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冯宏声在中国出版协会等主办的全球知识服务峰会上说,要构建“国家知识服务体系”,推动有条件的行业主体从内容产品生产商转型为知识服务商,推动业态从内容产品生产升级到知识服务供应。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前副局长邬书林则分析认为,出版的核心是知识服务,而内容付费是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与传统出版业相比,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聚焦大众市场、音频形式领跑、传播效果突出、知识服务新公司涌起。

  知识付费热潮是“互联网+知识”或知识服务真正落实到一个可以被用户所用的东西上来。在这个消费社会,普通人要的不是政策与概念,而是可以消费的商品。互联网和知识带来了订阅专栏、音频课程、知识直播、图书音频、语音问答、付费社区等等,付费知识产品把宏观和微观连接到了一起。

  沿着从宏观到微观的路径,我们看到,跟书相关的付费知识产品在产业与产品层面带来了真正的创新:它不是书,但以跟书截然不同的方式变革了书,并且,变化还在持续发生。在与资深出版人、百道网董事长程三国讨论时,他从出版产业视角出发,帮我改写出如下一句话:“(付费知识产品)核心的功能和价值与图书是高度一致的,源于书,大于书,优于书。”

  我们每个人能感受到的更具体的变化是,现在出现了很多听书、讲书的产品,我把这类新的知识产品称为“图书音频解读”。过去我们要用眼睛看一本书,现在可以用耳朵听书———听一个人用音频的方式花25分钟左右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在知识付费浪潮中,各种产品在不断出现,远的有樊登读书会,它一直以来提供的核心服务就是樊登语音讲解图书,近的有得到在8月31日的知识发布会中进一步强化的名为“每天听本书”的产品,得到有以新传播技术重新生产(重述)一遍人类知识的野心。

  其实,从图书音频解读这个小产品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力量和价值。它通过音频形式,突破了书本和文字的约束,促进了知识的消费,扩展了知识的创造。从读者体验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我们常在互联网里说的10X (10倍)的体验提升,比如简单粗暴地以时间计,它所需要的25分钟约为细读一本书的十分之一。从学习和知识创造的角度看,它是模拟我们深度阅读一本书的过程,把深度阅读的输出成果包装起来,变成有益于其他人的全新知识产品。很自然地,新生事物尚有诸多不足,但从现在看,图书音频解读可能已经足够好了,并且,它还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快速的进步是我乐观的理由。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