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打造時表批發中心

2017-09-12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李秀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鐘表展,上周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行,一連5天吸引數以萬計人士入場參觀和采購,盛况依然。但熱鬧過后,重歸平靜,本港鐘表業似乎冷風未退,生意仍然難做。這種環境,令筆者不禁懷念起行家們在尖沙咀重慶大廈覓食的日子。

  說起重慶大廈,相信很多人、包括游客都知道那是香港著名的「聯合國」,但重慶大廈曾經是港產手表的「批發中心」,也許較少人知曉。的確,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重慶大廈曾經是港制手表的集散地,當時很多非洲人到重慶大廈,將香港制造的手表一大篋一大篋地買回非洲轉售。因為那個時候,瑞士和歐洲表已價錢不菲,日本表亦開始走品牌路線,非洲人買不起,故香港表便成為他們眼中「價廉物美」的好東西。

  重慶大廈曾是集散地

  內地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表業開始陸續把生產線北移,但無礙重慶大廈的「批發中心」角色。因為在香港回歸之前,非洲人仍然不容易踏足內地,所以他們還是以香港重慶大廈作為入貨目的地。這樣,港企在內地生產的手表,很多時便是經過重慶大廈批發出去。

  情况直到2000年之后才慢慢改變,那時非洲人進入內地已容易了,加上內地民企漸漸成熟,低下檔手表的市場已被民企進占了,成為非洲人的新寵,他們可直接從內地入貨,無須再經香港,所以重慶大廈的「手表批發」作用便開始淡出。筆者重提這段歷史,主要是為香港失去了唯一一個港產時表批發市場而可惜。

  近年來,由於整個國際經濟環境欠佳,令到以出口為主的香港鐘表業經營日益困難,業界要過一段苦日子,相信無可避免。貿發局統計數字顯示,2014年香港鐘表出口總額為803.2億元;2015年下跌至767.2億元,跌幅5%;2016年再跌至684.2億元,跌幅擴至11%。

  本產出口跌幅逾七成

  若再留意一下「本產出口」一欄,情况更糟。「本產」即指港產鐘表,2014年出口額為9.09億元;2015年跌至6.71億元,跌幅26%;2016年更跌至1.82億元,跌幅高達73%。香港的鐘表業生意九成以上是靠出口的,出口額如此急跌,業界慘况,可想而知。

  如何能夠扭轉頹勢?任何行業,要搞得「成行成市」才興旺,在香港重塑一個「手表批發中心」,應是其中一個出路。當然,重塑批發中心,不可能走回昔日重慶大廈那種「無組織、低檔次」的模式,而是應該盡量利用香港是目前全球時表主要集散地的優勢,打造出一個引領世界潮流的手表批發中心。

  事實上,香港既是全世界最大的完整手表及組裝表芯進口地,亦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完整手表出口地。每年在會展舉行的鐘表展,都成為國際鐘表業的一大盛事,香港在全球鐘表業的地位,可見一斑。此外,香港一是無外匯管制,二是貨品出入自由和沒增值稅,三是內外交通便利及物流暢通,四是工商法例較為完善,五是商譽良好。這些因素加起來,香港甚有條件發展手表批發中心。

  趕上一帶一路順風車

  手表批發中心若搞得成功,有如永不落幕的展銷會,不僅可作為業界交易平台,更可成為一個類似韓國「東大門」般的特色景點,吸引更多游客和本地人流連。以前,重慶大廈的手表采購商,只以非洲人為主,若本港打造一個全新型的手表批發中心,正好趕上國家「一帶一路」發展的順風車,招徠五洲四洋的客源,為香港鐘表業帶來一番新景象。

  不過,要打造具規模的批發中心,單靠業界散兵游勇式組合,很難成事,需要政府帶頭推動,才能事半功倍。林鄭月娥的政綱曾提到,為了增強香港的競爭力,政府角色也需要改變,除了繼續擔當以往「監管者」和「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外,還將要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業界對此充滿期待,希望新政府在重振鐘表業方面有所作為。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