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林懷民的大地之歌與《稻禾》共舞

2017-09-14
来源:香港商报网

  云門四十年,以《稻禾》向土地致敬

  “我有稻米情結。”林懷民說。

  從《薪傳》中的徒手“插秧”,到《流浪者之歌》中真米登上舞臺,兜兜轉轉。2013年,正值云門舞集創團40年之際,林懷民攜舞作《稻禾》回到了田間。

  林懷民是城市人,對于農村和土地,他有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情感。在嘉義新港故鄉度過童年,林懷民所住的街道之外就是種滿稻子的平原。布秧,除草,踩水車,收割,曬谷,這些記憶深處的情景將稻米化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稻禾》是很難的創作,林懷民說,因為太熟悉,或者你以為自己太熟悉。

  林懷民這樣描述《稻禾》的創作:“我不想回去走《薪傳》那類寫實的路,那要怎么跳?最后我想,可不可以就講陽光、泥土、風和水,花粉和谷實,以及稻米的生命輪回?收割之后,延火燒田。春天到臨,犁翻焦土,重新灌水,薄薄的水上倒映舒卷的云影。稻田四季如此,人生如是。”

  臺東池上田間,與稻浪共舞

  2012年,為了籌備《稻禾》,云門舞者集體到池上體驗割稻,并選擇了池上稻米達人葉云忠的田,請攝影師攝錄了稻米的一生。

  一年之后,同樣是在這片土地,《稻禾》在“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首次亮相。云門舞集的觀眾遍布世界,然而以中央山脈為背景、以黃金稻穗為舞臺的演出,卻是池上鄉親們獨有的眼福。三天三場表演,時而艷陽高照,時而大雨滂沱,池上鄉親們的熱情卻始終如一。

  池上,地處臺東與花蓮之間的縱谷之間,土地肥沃,日夜溫差大,是優質稻米的溫床。日據時代,池上的“皇帝米”享譽全臺。五十年代,因為灑用農藥,池上米聲譽大跌。直到九十年代,年輕鄉民推動有機耕種,池上米才又恢復了往日的榮光。

  池上不僅是全臺灣最優質大米的產地,也有著全臺灣最美的稻田風光。臺電架設電線桿時,為了保留田地的原始風貌,錦園村村長率領村民抗爭,硬是將電線埋到了地下。正是村長的堅守成就了池上一片絕美的稻田風光。

  《稻禾》在臺灣兩廳院演出時,云門特意將池上的稻子移至劇場大廳。久居城市的觀眾得以親手觸摸這些農作物,感受大自然的氣息。

  安頓了土地,人心才能跟著安定下來

  從農耕社會走出來的中國,對土地永遠有一種割舍不掉的情感。過去,農業支撐起國家的經濟民生,編織了鄉土社會的人情網絡,更將謙卑、仁愛、勤奮、誠實的品性內化于心。

  然而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和土地越來越疏遠,而農地流失、農地廢耕、生態災難等土地問題也日益突出。林懷民說:“農村代表人跟土地,跟大自然的和諧互動,是城市人精神的窗口,要護住,不能讓水泥高樓無限制地蔓延,扼阻了我們的呼吸。”

  近些年,鄉村旅游如火如荼,久居城市的人們似乎重燃了對田地和原始村莊的熱情。林懷民說,社會苦悶的時節,他想通過舞蹈把池上的明亮和美好帶給觀眾。“我想,尊重土地,安頓了土地的有機呼吸,二十一世紀的人心才能跟著安定下來吧。”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