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劉世錦:中國經濟觸底已經得到初步確認 基本穩住了

2017-09-26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經濟增長平臺重于“新周期”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劉世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劉世錦

  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長達7年的時間內由10%左右下降到7%以下,逐步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對這樣的變化,無論是哪一種傳統周期理論都不能給出解釋,因為這是一種增長平臺的轉換,或者是增長階段的轉換。

  對這一轉換的理論解釋,目前仍在探討中,主要有三個方面因素:一是國民經濟的終端需求,如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關的重要工業產品,如鋼鐵、煤炭、建材等出現歷史需求峰值;二是人口和勞動力規模與結構的變化;三是部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承受能力接近底線。由于這些因素的作用,中國經濟肯定要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出現增速平臺或增長階段的切換。這種現象是后發追趕型經濟體特有的,與發達國家曾經出現過的周期現象不是一回事。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提出中國經濟回落接近底部。從目前情況看,中國經濟觸底已經得到初步確認,證據主要來自供求兩方面。從需求側看,構成高投資的三大需求出口、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已經觸底或接近底部;從供給側看,PPI和工業企業利潤率觸底回升,顯示供給側調整也基本到位。

  當然,周期是存在的,但周期依附于平臺。我們提出,中速增長平臺上很可能是大的L型加上小的W型的變動,這里的大L型指的是經濟觸底后進入L型的底邊,也就是中速增長平臺;而W型的波動,指的就是周期性波動。更重要的是,高速增長平臺上的周期與中速增長平臺上的周期,動因和內容都將有很大差別。所以,平臺重于周期,首先要把平臺說清楚,才能把周期說清楚。

  對“新周期”需要有更明確、清晰的界定,否則會帶來混亂。有人把新周期理解為與過去七年回落相對應的大幅反彈,認為觸底以后經濟增速會明顯回升,甚至重返高增長軌道。這種看法實際上仍然是把過去七年的回落看成是經濟周期波動,在邏輯上和現實中都得不到支持。我們講增長“觸底”,確切含義是基本穩住了,不再繼續下滑了,并進入中速增長的新平臺,而不大可能出現大幅反彈。如果某個時候真的出現了高的增長,也是不可持續的,將會引起大起大落,一定是經濟中出現了大的問題。在高速增長慣性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把新周期看成高增長的回歸,在預期和政策上都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在新的中速增長平臺上,會不會有產能回升的過程?我想這是肯定的,但需要搞清楚三個問題,即產能投資回升的幅度、時機、內容。

  第一個問題,回升幅度有多大。在過去高速增長平臺上,產能投資增長幅度往往是20%以上。進入中速增長平臺后,如果產能投資回升,根據日本等的經驗,平均速度能達到5%就算相當高了。所以,即使出現下一次的產能投資回升,幅度也會比起過去大大降低,這方面的預期要有調整。

  第二個問題,何時出現回升。從我們的宏觀模型看,產能投資一段時期降幅過大,目前初步企穩,但短期內尚難明顯回升。產能投資歸根結底取決于終端需求走勢,而在終端需求兩個重要變量值得關注,一是房地產投資,近期實際投資增速已經很低了,會不會出現負增長,還需要觀察判斷。二是基礎設施投資,新增量的高點已經過去了,近期還能保持較高增速,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因素的支持。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真正觸底,找到底部均衡點,中速增長平臺的重心還可能有所下移。所以,我們說中速增長平臺只是得到初步確認,還是一個比較謹慎的判斷。

  第三個問題,新的產能投資內容是什么。一是推動現有產業轉型升級的投資,也就是通常說的技改投資;二是綠色投資,目前環保督查力度很大,將會去掉一些制造污染的非綠色的產能,同時也會刺激環保投資和更廣意義上的綠色投資;三是服務業投資,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和社會性服務業領域的投資將會增長較快,這部分投資在整個投資中的比重也會相應上升。

  總的來說,下一輪的產能投資回升,將會是進入中速增長平臺后的第一個產能周期的上升期,幅度相當溫和,可能在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企穩后出現,而投資內容將會與中國經濟增長動能的變化相適應。

  (本文為劉世錦在2017年9月20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第二十次月度例會上的總結發言,文章經作者審定并授權)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