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记者观察】中國科技井噴西方感受壓

2017-10-04
来源:香港商报

  凌昆

  早前本港舉辦了科技創新展,當中包括眾多的內地創科重大成果,令港人大開眼界之餘,亦充分反映了國家近年的科技發展井噴狀况,這新形勢已在國際上引起了重大回響,其影響也必將深遠。

  敬畏中國針對中國

  中國科技井噴在西方引起了高度關注,最初是一些學者專家及媒體評論員注意到新形勢,今年來西方政要及政府都留意到了。由此亦帶來了關於中國的新威脅論及新遏制論,其關鍵內容都與科技相關。經典代表之一是前特朗普戰略顧問班農所指的,中國很可能搶去美國的霸主地位,且在5到10年間便可見轉折點,故要打「經濟戰」,尤其是禁止中國從美國取得新科技(見本版8月29日拙文《慎防美極右反華路線》)。日前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訪港時又發表驚人言論,指中國正進行前所未見的機器人革命,相關發展快過所有國家,但認為中國是以補貼、保護措施、侵犯知權及強迫技術轉移等手段來取得領先地位,在電動車方面如此,機器人料也將如此。他過去曾批評「中國制造2025」計劃,指美國作為最具創造力國家阻擋中國去路,故要對「美國天才」發動猛烈攻勢云。類似觀點同樣在歐洲出現,年初法德意三國的工業及經濟高官聯名去信歐盟委員會,要求制訂法規防範高科企業落入中國手上,9月時委員會發表的文獻回應了要求,認為要限制外來投資以保戰略利益,針對中國之心路人皆知。

  由是西方政治主流對中國的看法有了根本性改變:由可輕藐的落后低成本生產基地,變成了可敬畏的科技急進國度,并因而產生了恐懼:以科技為根本的新威脅論乃應運而生,新的遏制中國策略也以對華技術封鎖為主力,但這將有相反效果(見本版9月26日拙文《美國對華技術封鎖徒勞》)。無論如何,西方對中國的新恐懼甚有理據:過去中國無論發展多快,其發展水平仍低,與西方關系是互補為主,到今天互補雖仍存,但直接競爭的比例已急升。中國最初開放時,美國對中國入口限制的是草帽及紡織品等一類勞力密集低成本加工品,為美國生產在逐漸淘汰者。后來限制轉向鋼材輪胎等資本密集的中等技術水平產品,反映了中國生產水平的提升,與西方的直接競爭隨之加劇,到今天情况更趨惡劣:一、西方許多中高端產品,尤其機電產品在競爭中敗陣,當中國掌握新技術時,其低成本優勢復現:這種優勢過去出現在低端產品,現已轉到中高端產品。二、西方的一些高端制造開始轉移中國,而低端制造轉移則早已終止。這變化的原因始於上述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已轉往中高端。三、西方一些生產還入口本國沒有生產的中國產品,如英美的軍艦制造中便使用了中國設備。機器人的發展尤為關鍵:西方本想藉此提升生產效率,但若中國在這方面也追上甚至領先,則西方還有什麼希望?難怪俄羅斯對此事十分關注。無疑,中國的無人化趨勢確實嚇人,出現了無人水餃及快餐廠、手機廠、煤礦、碼頭、物流配貨場、商店、飛機及汽車等,日新月异,且層出不窮。除了民用品外,中國軍工亦正出頭,如無人機便可與美國爭奪市場。

  班農預告或成真

  西方能維持較好效益及較高生活水平,重要原因之一是技術先進帶來technology rent的超額利潤,但當中國掌握了高新技術,「中國價錢」的效應便出現,大幅壓低了產品價格。這過去在低端產品見到,現時則在高端產品出現。許多新材料如石黑烯、碳纖維和機電儀表產品便有這種情况,涉及的門類日廣。這樣西方的企業倒閉及失業將上升,而人民生活水平將下降,不單會冲擊其主導世界的地位,還將引起民眾對其政經體制的合理性及合法性的質疑。

  西方在金融海嘯后經濟已被打得七零八落,至今還未完全恢復過來,現時再加上民粹主義興起及歐美日內部政爭不斷等問題,政經體制的深層矛盾正不斷激化,在這時再遇上中國科技井噴的震蕩,便雪上加霜,危機日近。東風壓倒西風的情况漸顯,班農的5到10年出現轉折點預告或許成真!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