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行為經濟學看投資理財

2017-10-21
来源:香港商报

  Thaler的投資特點在於善於洞悉人性,此次他所提出的行為經濟學更是顛覆了傳統經濟學理論,讓人耳目一新。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是一位在行內有名的投資者,他所帶領的基金公司所向披靡,由他操作的一隻基金19年業績大增832%。Thaler的投資特點在於善於洞悉人性,此次他所提出的行為經濟學更是顛覆了傳統經濟學理論,讓人耳目一新。

  筆者試以投資理財的角度,為讀者解讀部分Thaler的觀點。

  分帳消費:請不要自己騙自己

  不少理財專家,包括身為財經記者的筆者一度非常提倡分帳消費,這樣能讓消費者有一定的計劃,至少在消費時懂得「止蝕」。但在Thaler的理論中,提出了「心理帳戶」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如果有分帳行為,那麼有一筆錢就是會用於消費,所以只要消費在這筆「消費帳」的範圍內,人們就會有一種心理暗示,消費起來似乎不會那麼心疼,而消費也會多了一些盲目性。

  同樣,在投資股票上,很多股民即使生活拮据仍將節省的錢用於炒股,而又想着反正這筆錢是做投資用途,輸了也不怕。

  因此不少投資者也會有一個帳戶,專門為投資準備。如果投資輸錢了,很多人會降低心理防備,心想反正投資有風險,這筆錢輸了也沒關係,造成很多散戶以「賭一把」的心態持倉,錯失其他投資時機。

  一杯水:五星級酒店的更甜

  如果一杯礦泉水放在五星級酒店和一般路邊攤,那完全是兩種效果,即使那杯水的價值是一樣的。

  這樣的想法或許造就了我們衝動性的消費觀。例如﹕在名牌打折時,很多人都會買到失控。假設一雙1000元的打折扣名牌鞋,與1000元的普通鞋子,消費者在購買普通鞋子時會左思右想,但買名牌鞋時可能會一口氣買好幾雙。其實,在傳統經濟學中,兩種鞋子的價值是同等的。只不過,因為某些心理作用,而導致購買打折的鞋時多了幾分衝動。

  股票漲了:反而很心慌

  很多初級投資者剛投身股海時,跌了反倒沒有很大心理壓力,因為他們認為,只要不賣出,就不等於輸錢。反而,股票漲了會讓他們坐立難安,生怕贏得那一點點錢會被吞噬,所以只要漲一點點就會離場,之後看着股票不斷向上攀升,又追悔莫及,給生活造成無限困擾。

  這種現象很難用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反而是用心理學理論解釋更為恰當。筆者認為,關於上述現象的解決方法還是要多多修煉自己的內心,等待自己的心理成熟後再投資。

  山幕 (欄目逢周三、五、六刊出)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