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陳茂波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政府應增加土地應對樓價高

2017-12-0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陳茂波在香港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致辭。圖片由特區政府財政司辦公室提供

  2017年的香港,完成了特區“成人禮”,組建了新一屆特區政府,大事多,不平凡,已被簇擁至新的曆史節點。一年將盡,再看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後的它恰“如竹苞矣,如松茂矣”,開始吐露新氣象。特別是新一屆特區政府聚焦經濟發展、著力改善民生,努力塑造著自己的新面貌,與實現良好施政的目標正漸行漸近。

  此時,我們采訪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聽聽他對理想施政的理解,看看他對發展形勢的判斷,一起聊聊香港的今天和明天。

  四個角色、三個目標,實踐理財新哲學

  從發展局局長升任財政司司長後,陳茂波坦言“責任更大,壓力也更大了”。新一屆特區政府甫一就職,便志在打造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理財新哲學。這些最初出現於林鄭月娥的競選綱領、後又體現於首份施政報告的施政新理念,昭示著政府的決心和意志,重塑著施政的方向和重點,讓陳茂波主管的公共財政工作也有了一些“不一樣”。

  “政府傳統上擔當公共服務提供商和監管者的角色,但我們這屆政府還提出了其他兩個重要角色:發展目標的促成者及經濟發展的推廣者。”陳茂波說,新角色帶來新定位,公共理財的目標更為清晰:一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把蛋糕做大;二是投資未來、宜居宜業,不單看眼前,更著眼長遠,看整個社會需要什么;三是把香港建造成公平、公義、關愛的社會。“市民都對美好生活有所期盼,這個期盼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提升。作為政府,就是要想著如何滿足他們的期盼。”

  理財新哲學提出後,香港各界高度關注,從官員到議員,從媒體到坊間,多元聲音此起彼伏,人們一直辯論不止。重塑整個的公共財政工作,讓政府從“積極不幹預”到“適度有為”,再進一步向全面的“積極作為”轉變,社會共識似乎還沒有完全建構起來。

  根據特區政府公布的數據,截至9月30日,政府財政儲備已達9664億元(港幣,下同),而社會上批評最為集中的聲音,就是指責政府坐擁萬億儲備,卻讓錢在庫房裏“生鏽”,多年來執行的是“守財奴”政策,“穩健有餘、進取不足”。

  “香港是個開放、多元的社會,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聲音很正常。在用好公共資源這塊上,總體上大家都認為政府財力允許,可以多花一點。”陳茂波說。

  陳茂波進一步解釋說,特區政府的財力其實更大,除了9664億元的財政儲備,還有700多億元預留作房屋基金,外彙基金也有五六千億元。此外,特區政府還有資產,比如在鐵路公司占了75%的股份,全資擁有機場管理局等。

  “資產方面我們確實不少,但有些錢也不能隨便用。”陳茂波指出,捍衛聯系彙率的錢關乎人們對港幣的信心,不能隨便用;公務員同事有長俸,預計未來10年要支付4500億元,也需備留;還有交通基建項目以及開拓土地造房等,都需要用錢;而政府開支5年後將由4900億元增加到6000億元,財政盈餘僅相當於18個月的政府開支。

  “所以說,所謂萬億儲備,有一部分錢確實可以用,但空間並不是很大。”在陳茂波看來,按照基本法要求,堅持“量入為出”,依然必要。而實踐理財新哲學,主要的是積極主動地把能花的錢用足、花好,兼顧迫切性和長遠性需求。

  勢頭好起來、短板補上去,培育發展新動力

  今年香港經濟發展形勢喜人,第三季度更勝預期,按年實質增長達到了3.6%。據此,特區政府已將全年經濟增速預測調高至3.7%。遠高於2016年的2%,也遠高於十年內平均2.9%的增長率,比年初預計的水平高出了近一個百分點。在一個成熟發達的地區,經濟數據預測“誤差”為何如此之大?陳茂波解釋說,主要是因為香港是一個細小的、全開放型的經濟體,外圍經濟情況如有任何異樣,對香港的影響都很大。

  陳茂波指出,今年年初時變數較多,考慮美國總統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言論、英國脫歐後歐洲在推進一體化上的變數以及內地出口和供給側改革上可能出現的波動等,才小心地將經濟增長預測定為2%到3% 。“現在調到3.7%,是因為我們看到歐洲和美國都沒事,內地的經濟增長更好,我們內部的需求也強勁,所以有了信心。”

  良好的增長形勢、自1998年以來最低的失業率,是不是意味著香港步入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周期了呢?

  “現在還言之尚早。我們期望它是,我們會努力的,而且我是樂觀的。”陳茂波說,往後幾年,政府一方面要把握“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新機遇,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將加快加大對創科的投入,提升上市平台的競爭力,推出減稅政策。“勢頭很不錯,但往前走,還需要在未來幾年紮紮實實地把工作做好。”

  談及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創科方面,無論是本地還是內地,都有一些聲音認為香港已然落後了。香港能否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正視自己的先進與落後,關乎它的發展戰略,也關乎它的路徑選擇。

  陳茂波認為,香港有制度優勢,自由、公平、開放,作為一個國際化、開放型的城市,在吸引內地人才和境外人才方面都比較容易。但他也承認在移動支付方面,現在香港跟內地比確實慢了、落後了。

  陳茂波說,香港有條件和動力追上去,並且已在加大力氣趕追。他指出,金融管理局去年批了13個支付牌照,也在研究構建一個支付平台,目標是明年9月投入使用。“我們在這方面已經開始努力,並凝聚了共識。”

  陳茂波強調,特區政府視創科為經濟新動力,並已明確四個發展方向:一是金融科技,二是人工智能,三是智慧城市,四是生物醫療。“香港城市發展這些方面有優勢。在落馬洲河套地區新的創新及科技園建設中,我們還會利用國際優勢吸引頂尖科研機構、大學、人才等來港,加大與創科重鎮深圳合作,所以(香港創科)很有希望。”

  加大土地供應、織密保障網絡,點燃民生新希望

  談到香港經濟,或者香港民生,就不能不說房子。隨著香港一個住宅項目僅樓面地價就達到了每平方英尺1.7萬元,市民的“上樓難”“置業難”問題似乎還在惡化中。陳茂波說,房價太貴,很難負擔,正是香港人最痛的地方。

  陳茂波指出,亞洲金融風暴、“非典”時,香港房價暴跌60%到70%,導致一段時間內社會上認為不需要那么多房子,所以新建房屋的速度放慢了下來,供給滯後了。現在環球利率這么低、遊資這么多,很多人也來香港買房子,持續推高房價,這個問題就更為尖銳。

  “這幾年的經驗下來,感覺如果要將土地釋放出來,社會需要一定的共識,例如是不是部分農地可以改用途?在維多利亞港以外有一些不牽涉生態的地方是不是可以填海、增加土地?”陳茂波認為,政府的精力應放在促成社會達成主流意見,通過增加土地來應對房價貴的問題,才是恰當的解決之道。

  今天的香港,除了市民“上樓難”,老齡化的問題同樣突出。在香港街頭、的士上,經常看到很多六七十歲的老人還在辛苦地工作。目前香港的65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15%,政府統計處推算說,2064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6%,即每3人中就有1人是長者。如此嚴峻的形勢和未來壓力,讓解決好“老有所養”的問題變得同樣急切。

  陳茂波說,退休保障的傳統三支柱是強積金、個人儲蓄以及住房,單靠強積金肯定是不夠的,但香港的公立醫療非常便宜,一天也就100多元,有很好的保障作用。除此之外,政府一直在落實一個2000億元的醫院擴建項目,並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為安老院舍預留了300億元。在硬件投入的同時,也在考慮輸入照顧長者的外勞,改善社區養老的條件。“老人家工作這么久,對社會有這么大的貢獻,大家都希望他們晚年能過得舒服一些。”

  “民生大於天。”財力是有限的,是投資未來還是紓解民困,體現並考驗著政府的初心。今年2月份,陳茂波在立法會解釋新一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時說:“預算案裏不只是一組組冰冷的數字,它蘊含的是政府投放資源的優次,反映我們的價值觀。”當再問及他這個問題時,他表示社會上對於資源的要求總是大於政府所擁有的資源,兩個方面都不可偏廢。一方面能照顧到最有需要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開拓,創造更多的資源。“我感覺這個工作挺困難但也挺有趣的。”

  不失信心、不懈努力,奔赴香港新未來

  陳茂波出身貧寒,曾住過寮屋區和廉租房,而後開會計師行、擔任立法會議員,幾年前又開始做政府問責官員。有過基層視角、專業人士視角、議員視角和政府官員視角的他,對香港20年來的發展變化體察得更為全面、深刻。

  “過去20年是不平凡的20年,經濟上有過風波,社會有過喧鬧,最難的時候我們都挺過去了。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經曆了這么多以後,大家都能吸收中間的經驗跟教訓,沒有對香港失去信心。”陳茂波表示,自己從社會最底層慢慢到今天,香港也是從原來一個什么都沒有的小漁村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市民不怕困難,不怕挑戰,很優秀,很努力。”

  陳茂波說:“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很好的時代,國家的發展很快,前景很好,過去20年整個世界都為之驚訝。習近平主席也講,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正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我們有幸參與在內,感到很光榮。”

  他再一次強調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樂觀:“香港是個細小、開放、自由的經濟體,學習和適應能力很強。只要我們紮紮實實把工作做好,認清自己的優勢在哪裏,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我相信香港在未來會有很好的發展。”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