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67

包饺子、吃汤圆,香港人怎么过冬至呢?

2017-12-25
来源:香港下午茶

   12月22日,今天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日子──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团圆,包饺子、吃汤圆、吃各种美食,俗称“做冬”。在香港,人们也同样重视冬至,甚至有着“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想知道香港的冬至是怎样过的吗?又有哪些传统呢?跟小妹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

  冬至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寒暑交替,更是人体在养生上阴阳气血很重要的转变点,所谓“气始于冬至”。因此,对于重视养生进补的香港人来说,今天可是个进补的好时机。“冬至进补,春天打虎”,这代表着冬至要运用养生之道,进补汤水、推拿按摩,这样做有助于未来一年的身体调养,进而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团聚“做冬” 饭后“团圆”

  虽非公众假期,但打工仔多数可在今日提早放工,赶回家和家人热闹“做冬”。现代人为求便利,也有的改到餐厅酒楼“做冬”,不少酒楼还会推出冬至菜单,包括鲍参翅肚、鱼、鸡等传统食品,约4,000元一席,反应不俗。但不少市民都说,“做冬”还是最爱在家中吃团圆饭,这样才能找回一家人温馨、重视孝道的感觉。

  “做冬”后吃汤圆也是许多家庭的传统习俗,饭后吃汤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同时,吃汤圆也代表着增长一岁,所谓“冬至圆仔呷落加一岁”,就是指在冬至吃了汤圆就长大了一岁。

  拜神烧衣 缅怀先祖

  冬至当日,香港人除了吃团圆饭之外,在新界等地方还会举行拜神、烧衣的仪式。香港人做节拜神,鸡是不可或缺的,常见有白切鸡、盐焗鸡、豉油鸡。拜神用的鸡必须是整只供奉,讲究的家庭还供奉烧猪,拜完后再分切开食用。

  香港人做节拜神,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此外,人们还会举办祭祖大典的习俗,大至全球某姓氏某家族聚会祭祖,中至整个围村祭祖,小至一家一户祭祖。在这天大家共同缅怀祖先、祈愿社会和谐,通过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祥和之美。

  传统盆菜 不亚除夕

  新界围村向来有冬至吃盆菜宴的传统,何谓“盆菜”?其实是一种杂烩菜式,早年间,新界围头的乡人就喜欢在拜神联欢时在祠堂开设“流水席”,每席以一个木盆或銻盆盛载菜肴来宴请客人,食物不外乎肥鱼大肉、时新园蔬,一席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非常热闹。

  不过,这几年新界乡间所盛行的盆菜宴也都逐渐都市化。以前,一家人在冬至日聚餐的热闹气氛,丝毫不逊色于大年三十晚的团年饭。亦有新界村落如锦田等围村,冬至日会举办大型村民盆菜联谊会,众多村民围坐一起品尝盆菜,增进乡里睦邻和谐。

  点解会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剑明接解释,民间广泛流传“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

  原来民众庆祝冬至,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紧接而来。

  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这天设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而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已经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从汉代以来,每年冬至都要举行庆贺仪式,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如此记载: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时至今天,中国各地过节的气氛仍然浓郁,不同地方更有不同习俗。以广州人为例,潘剑明表示,旧时的广州人过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饲耗、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劏鸡杀鸭炖八珍,由于冬大过年,注重意头的老人会加多两条鲮鱼(谐音:年年有余)。

  香港人冬至过节的习俗与广州人比较相似,虽然政府尚未将冬至正式列为法定假日,由僱主自由选择放冬至或圣诞节,但不少公司都会于冬至提早下班,让打工仔可以早点回家吃团圆饭。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