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国家队”医疗专家签约入驻深圳一周年交“成绩单”

2018-03-19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 黄凤鸣报道:3月18日,深圳首家肿瘤专科医院迎来了签约揭牌一周年,王绿化院长介绍:“国家队”来深第一年,大批深圳病人在家门口见到了以前在北京“一号难求”的名医。去年不仅有45位北京专家扎根深圳,而且有19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大咖们来深长期工作。2017年,医院门诊已接诊1.6万人次,入院4144人,出院3955人。大量高难度手术迅速开展,难度最高的三、四级手术占比超过70%。2018年1月份,疑难危重病例(CD型病例)比例高达96%,在深圳市属公立医院中位居前列。病人不仅来自深圳,也有很多是外地的,接诊的病人当中,深圳和外地的比例大约各占一半。

  2018“顶级放疗团队”将有用武之地

  2017年3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2018年3月14日当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率队与广东省、深圳市主要领导一起,见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正式签约揭牌,这是深圳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的重大成果,逐步开始结束深圳人“看大病”跑北上广历史。

  放射治疗是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具有精准、可量化、敏感性的特点。当肿瘤无法用手术切除,或者遇到某些对放疗特别敏感的肿瘤,比如南方高发的鼻咽癌,往往需要放射治疗。但作为一家肿瘤专科医院,肿瘤综合治疗的三大“板斧”——手术、化疗、放疗,受综合医院改造成为专科医院工程进度影响,放射治疗一直未能开展。

  去年,王绿化院长接任了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任委员,成为全国放疗领域的“带头人”。可他在深圳医院出门诊时,却只能给病人制定方案,然后介绍到深圳或周边城市医院进行治疗。作为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王绿化院长对区域放疗水平提升十分有紧迫感: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直线加速器每百万人口只有平均1台多一点,在全国排名都非常靠后;而作为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深圳的放射治疗却更“小”得可怜,全市只有6台直线加速器,人口规模类似的台湾地区,直线加速器多达160台。

  发布会上,王院长表示放疗服务应该指日可待:建成一支20多人的全国一流放射治疗团队,包括博士生导师罗京伟教授、硕士生导师任骅、美国来深工作的主任物理师王越男等核心成员;放射治疗机房建设、设备采购等都在紧锣密鼓进行,力争到2018年中,2台直线加速器将率先投入使用。

  此外,医院还计划在2018年9月开工建设医院一期扩建工程,建成后,医院的直线加速器将增加到12台,深圳放射治疗薄弱的局面将大大改善。

  学术影响提升深圳肿瘤诊治水平

  王绿化院长介绍说,“国家队”进驻深圳带来了学术影响力。过去一年深圳医院平均1.3周一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医学教育项目,全年共举办了38场,大批国内外知名肿瘤专家来到深圳分享交流; 2018年度已批准国家、省市级继教项目32项,极大提升深圳的学术活跃度。

  2017年新增学术委员会任职25项。其中新增国家级学术委员会任职12项,王绿化院长正式接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任委员。另外新增省级学术委员会任职3项,市级学术委员会任职11项。

  国家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落地深圳。去年牵头完成临床筛查5123人次,确诊13例,其中1例肺癌晚期;2018年将继续推动。

  推动肿瘤诊治规范化。深圳市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龙岗区肿瘤防治医联体等挂靠深圳医院,将全面提升深圳肿瘤诊治规范化水平。

  2017年医院3个“三名工程”团队工作进展良好,专家来深到岗率全市领先。2018年新增 8个科室申报“三名工程”团队,以此推动学科建设,提高科室影响力和竞争力,争取更多顶级专家资源来深服务。

  推进质子中心,新增三大门诊,年底开放600床位

  王绿化院长表示,预期2018年底开放600张床位;特色门诊持续开展,近期已有三个新门诊为患者提供服务,孙莉副院长牵头,开设麻醉与止痛门诊,为癌痛病人提供个性化止痛方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黄镜主任牵头,开设免疫治疗咨询门诊,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新的诊疗途径;杨渤彦主任牵头开设综合科,为晚期肺癌、乳腺癌、胃肠癌等各种肿瘤,尤其是并发胸腹水、肠梗阻、实体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营养等肿瘤复杂情况提供综合姑息治疗;骨科、核医学科等学科建设也都做进行中。

  对市民关注度很高的华南地区首个质子中心的建设进展,王院长透露,作为深圳“十三五”重点民生工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目前质子中心的建设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方位推进,规划建设进度理想。

  “作为一家高起点建设的医院,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深圳医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王绿化院长说,走过这一年后,目标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定,用5-10年时间将医院建成立足深圳,覆盖华南、面向港澳台、辐射东南亚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国际化肿瘤专科医院。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