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莫以家長心態看港青北上

2018-06-04
来源:香港商报

  學研社成員 吳桐山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進入倒計時,不同團體都就香港青年北上發展做調查。其中青聯的調查指,逾八成受訪大學生願意在內地工作及發展;但早前青年動力協會的調查就顯示,57%的青年不願意前往發展,42%的青年不想離香港太遠。

  盲目排斥與過於照顧

  不同結果,估計是調查對象和問卷設計不一樣所致。有論者認為近六成港青不願意北上發展是不理想,對此筆者不以為然。香港是大灣區的一部分,大灣區的機會,也是香港的機會。最后真正北上發展的香港青年,肯定是只有一部分,有兩成、三成已經不少,難道要九成港青都北上發展,那香港豈不是成了老人院?有42%青年想留港發展,這個結果并不消極,也值得尊重,香港也很需要青年人才。

  筆者留意到,對港青北上發展,香港人的態度頗為兩極。一部分人對此反感,他們雖然對大灣區毫不了解,甚至連回鄉證都沒有,但卻先入為主地反感,覺得要融合發展是不可能。只能說這是這些人多年被「洗腦」的結果。另一部分人卻十分積極,要求政府出台各種措施配合、幫助青年人融入大灣區,與內地政府合作,提供各種信息、做好各種服務,務求讓港青北上工作稱心如意。對此,筆者覺得都太極端了。前者的問題在於盲目排斥,后者的問題在於以家長心態看待青年人的發展,兩種心態都對青年發展十分不利。

  筆者23歲在港開始工作生涯,28歲北上深圳工作,亦曾經創業,8年后又回流香港,一切都視乎際遇,并不是基於什麼情感,也不需要什麼人大鑼大鼓鼓勵北上。現在的大灣區9市,都早已有大量香港的青年才俊在那里工作、做生意,很多由青年做到中年,港青融入大灣區不是什麼新事物。

  的確,一些政策問題是存在的,稅務不同、港人沒有居民身份證、勞動手續較內地人复雜,等等。這些政策障礙,無論有沒有大灣區,政府都應該與內地協商解決,給港青提供平等的機會。至於一些論者要求特區政府設立平台提供大灣區信息,開辦培訓班請專家指導,甚至提供生活支持、情緒輔導,就實在過於家長心態,有害無益。

  調整心態 去除標籤

  筆者明白,自小在港長大的青年,面對內地的工作、生活和交際方式,會需要適應,但面對挑戰、克服困難,是青年成長必然的過程。舉個例子,香港青年如果去內地北方升讀大學,除了語言、飲食,最難適應的應該是公共澡堂,香港的青年很難接受幾十人赤條條在同一個地方洗澡。特區政府是否要與內地協商,為香港青年提供單間冲涼呢?要政府建設網站提供信息?內地互聯網遠比香港發達,勞動市場、創業商機、社保醫療,動動手指找微信公眾號就有海量信息,難道特區政府要為港青另搞一個信息平台?就算搞,想必政府這個信息平台都只能提供二手信息,有何意義?香港青年不用微信、微博?既然選擇北上發展,難道還堅持用Facebook、Twitter?申請內地電話號碼、開內地銀行戶口,使用中國「新四大發明」,都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必然步驟吧。

  香港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大家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從來只有人適應地方,沒有反過來的道理。香港青年要融入大灣區打拼,政府、家長無須擔心他們的能力,因為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擔心也沒有意義,最需要的反而是調整心態。香港隔壁就有一個更年輕的移民城市——深圳,為了吸引外來人才,深圳的口號是「來了就是深圳人」,很好地詮釋了要融入一地發展,關鍵在於心態的融合。選擇了北上,就要去除任何標籤,以開放、包容心態與各地精英公平競爭。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遠比香港宏大的舞台,香港青年只要認可這里的前景,願意在此奉獻青春、揮灑汗水,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找到自己的角色。特區政府需要與內地政府協商的,是提供一個公平的游戲環境。至於打拼的結果,那是青年人自己的事情。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