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竞争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

2018-06-05
来源:中国投资

   正是由于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才大大优化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和贸易便利化程度,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为区域内各城市的分工合作与功能整合创造了条件。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前世今生

  ● 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功能分工

  ●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近期以来,一个区域新概念在中国大地回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贴近考察发现,她就是珠三角城市群的放大提升版,已在中国东南沿海蓬勃发展了几十年,只是其新的名称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当然,其绝不仅仅是换了一个概念或加了一层华丽的包装,而是其躯干和肌肉同时得到了伸展,离世界级城市群更近了一步。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前世今生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从珠三角城市群演化而来。改革开放以来,四大特区有两个在这一区域,深圳特区快速崛起,依托香港但超越了香港,不到三十年,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近千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乃至于与广州并驾齐驱。由一个都市圈演变为两个都市圈,广(州)佛(山)肇(庆)都市圈和深(圳)(东)莞惠(州)都市圈,再加上珠(海)中(山)江(门)城市圈,共同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珠三角城市群。由于城市数量比较多,城市规模比较大,城市比较密集,再加上经济比较发达,聚集的人口多,成为我国最有希望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三大城市群之一。

  深圳依托香港发展壮大,澳门离珠海很近,为什么珠三角城市群没有包括香港和澳门,唯一的解释是距离虽近,但行政区分割、关税壁垒乃至贸易障碍对城市之间的联系还存在相当大的影响。时至今日,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托显而易见,尤其是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将使三地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九+二”的呼声日炽。城市群的范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既不会变化太快,也不会一成不变,将不断向外拓展。不仅向港澳拓展,也会向粤东粤西逐步拓展。珠三角城市群原有九个城市,加上香港和澳门,再加上粤东、粤西靠近珠三角的城市,就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雄姿正一步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功能分工

  长期以来,围绕对外通道、海港空港、金融服商贸、会展服务、高端人才、企业落户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很多人认为城市竞争造成了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不利于城市群整体功能的提升。如在香港已经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情况下,广州、深圳均以国际航运中心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在广州已建成珠三角会展中心的情况下,深圳虽然土地资源不足仍谋划建设大型会展中心。在广州生产性服务业已很发达的情况下,邻近城市佛山致力于培育自身的现代服务业并担心区域内产业向具有政策优势的南沙转移。深圳大湾区,区域范围不大,却建了七个机场。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与珠海横琴在功能上的重叠及香港对前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忧虑与担心等等都曾引起人们的质疑和诟病。事实上,正是由于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才大大优化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和贸易便利化程度,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为区域内各城市的分工合作与功能整合创造了条件。

  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快了整个湾区的分工与合作的步伐。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得风气之先,率先通过承接港澳和外资加工制造业转移而逐渐起步,并形成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随着开放区域的扩大,在劳动力更具优势的佛山、东莞、惠州等城市也开始加入到承接港澳和外资的竞争中来,迫使深圳不得不开始推进城市的转型升级,深圳由于抓住了香港在转型中的短板,通过率先发展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研发与创意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深圳成为区域内全球知名的创新型中心城市,使得深圳成为在服务区域制造业发展上能与香港、广州相比肩的经济中心。而湾区内的其他城市,基于邻近城市的竞争,也开始走上差异化发展之路,同是“三来一补”起家的佛山与东莞,佛山走出了一条以内资为主的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而东莞则沿着“三来一补”的发展路径,成为国际知名的加工贸易和以外资经济为主的国际制造业城市。可见,正是湾区内邻近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促使各个城市从原先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向专业化较强的区域性功能型城市的转型,基于良好的专业化基础又进而提升自身的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发展能力。

  区域竞争催生了湾区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互动。随着中国内地市场的全面开放,香港作为内地与全球市场唯一通道的地位被逐渐削弱,中国内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使香港在服务内地市场上无法与传统的区域中心城市广州开展全面竞争,而深圳在转型升级与提升全球竞争力过程中也日益需要增强自身经济腹地与提升自身的开放水平,由此深港的合作与深莞惠、深汕的区域合作被提上日程,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为一个引领区域开放升级的重要载体,深莞惠一体化、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拓展深圳区域腹地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过程中,香港得以增强自身在服务内地市场上的地位,深圳得以拓展自身的经济腹地,东莞、惠州、汕尾得以通过承接深圳产业转移而实现自身经济转型发展。与此同时,广州、佛山、肇庆的一体化进程也开始起步,佛山依托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谋求自身的转型升级,广州依托佛山发达的制造业基础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水平。“广货北上”战略的提出,又进一步夯实了广州作为服务内地市场的核心城市的地位。可见,正是由区域竞争催生的区域合作,大大的提升了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而壮大了整合湾区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经过30多年的竞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合作格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引领大湾区对外开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门户作用。澳门依托其旅游业,成为大湾区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广州成为服务周边城市引领内地市场的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以其特区的先行先试优势,成为引领区域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等城市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成为在某一领域内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制造业城市。在这一分工格局下,尽管存在着人口红利逐渐丧失、要素资源价格上升、区域外竞争力加大等制约,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核心城市和功能性城市能够共同享受城市群集聚发展带来的规模经济红利和专业化分工经济红利,为推动经济发展走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CFP)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广东省委提出了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未来保持港澳长期稳定发展、率先实现广东的现代化,依然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只有在竞争中的合作,才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能级的提升、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完善和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的实现。

  1.在竞争与合作中创造新优势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各市之间的联系将进一步密切,为香港在服务对接珠三角、泛珠三角对外开放中提升自身的功能创造更好的条件,借助于珠三角与泛珠三角巨大的经济体量与流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香港、澳门的综合服务能力,在深化粤港经贸合作的同时加强与广州、深圳这两个核心城市的合作。深中通道的规划建设,也将进一步拓展深圳对珠江西岸各城市的影响力,在与珠江西岸各城市的竞合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而南沙新区作为自贸区,由于其空间范围较大,更容易促使广州依托传统优势在对外开放格局中提升自身的内外服务功能,营造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与此同时,深圳、香港、广州之间在海空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在服务经济、腹地拓展领域为深度合作创造条件。当然,仍然会存在城市之间的竞争。总之,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之间合作的基础条件将更趋完备。

  2.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核心城市与功能性城市的能级

  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金融业来看,香港的目标在于巩固和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深圳致力于打造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广州致力于打造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尽管其定位有所不同,但在为实体经济提供便利化与低成本的融资需求上,三个城市的金融服务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而在跨境融资上,三个城市又具有合作的基础,香港需要广深的企业与平台,广深的企业融资需要香港较低的跨境融资成本。从科技服务业来看,广州的高校及研究机构较多,深圳的企业创新能力较强,而香港的科技基础设施发达,未来在吸引科技成果创新创业方面是三地的竞争与合作焦点。从制造业来看,佛山、中山、东莞、惠州等城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与科技的支持,谁能够率先利用好核心城市的资源,谁将率先得以持续转型升级。因此,大湾区内的城市只有通过持续的竞争与合作,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和服务功能的提升。

  3.在竞争与合作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

  限于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发展政策等方面因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及周边,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而中心城市服务能级的提升又需要腹地的拓展。腹地越大,则中心城市的竞争能力越强。深圳未来着眼于自身能级的提升积极拓展与粤东、闽西、赣南的经贸合作;广州会进一步拓展对粤北、湘南、粤西、桂东的经贸合作;而对于周边城市,两市也会加大与惠州、东莞、中山、佛山等城市的经贸合作。一方面将进一步推动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自身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4.在竞争与合作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良好的营商环境、便利化的贸易条件、健全的司法制度与完善的法治体系被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集聚外部生产要素、参与国际竞争、体现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大湾区内早期的城市竞争主要聚焦在通过较低的资源价格(如土地价格)和财政补贴、政策优惠所展开的招商引资之上。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湾区内部的部分企业开始向生产要素更为低廉的区域转移,但随后不久很多转移出去的企业又开始回归,主要原因是湾区内各城市之间招商引资的竞争已经由最初的靠政策吸引的模式转换为靠市场环境的模式。如深圳的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建设,前海、南沙与横琴的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与营商便利化建设,湾区内其他城市对先进经验的复制,佛山的商事制度改革、政府向社会放权、市级权力向基层下放,等等,正是在制度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并激发了各类市场的活力,促使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较国内其他地区领先的市场化水平。

  5.在竞争与合作中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在区域对外开放中,存在香港与深圳前海自贸区、广州南沙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通过上述城市之间的竞争,促使各城市率先探索开放的新体制,尽快培育起能够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并为整个区域的全方位开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城市的合作,推动自贸区之间在对外开放功能与试验领域的差异化发展,为提升整个区域的开放水平创造条件。(编辑:杨海霞)

  (文|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申现杰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